字幕:古街、古庙、古树、古堰、古岩墓、古衙门、古佛洞、古码头、古战场、古民风民俗(每个镜头10秒、慢慢摇、拉、推,先起古铮音乐)。
这些流动的古迹,如行云流水在我们面前飘过,千年历史如诗如画,浩浩荡荡奔来眼底。这是一幅画,更像一首歌,或宛转低沉,或激昂奔放,古蜀的先民们一直传唱着,古镇的后生们传唱着,就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走过千秋百代,跃过日月轮回。
无论血与火的历练,还是大自然不变的规律,小镇经受住了生存的考验,以一种新的神采屹立在锦江边上。岁月带走了古镇先民,留下了他们心血铸就的历史遗产古镇黄龙溪。尽管这“十古“略显悲凉,但也透出古道热肠、豪情万丈。
宽阔的江面微风飘过,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山岗交替,树木葱笼,昔日马蹄声碎、杀声震天的古战场就静卧在这里。历史记载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公元前361年秋,古蜀王开明十二世首战死于此;公元1646年张献忠兵败黄龙溪,大西国灭亡。帝王的欲望历史往往也显无奈,那么大的战争却偏要一个小镇去承载。
这是古镇的千年古榕,当地人叫它黄桷树。说来也奇怪,这树哪儿不长,却要长在寺庙旁,或长在寺庙中,冬天还要长出嫩叶来,是祖先的灵气,还是佛法普渡?小镇人奉若镇江之宝,因为,自从有了它小镇再也没闹过水灾。
古佛堰修建于公元1760年,历时7年,公元1767年完工。流水**的府河在古镇罗家坝被拦腰斩断,绝大部分河水流经黄龙溪直奔长江而去,另一支水经古佛洞场、嘉禾庄,穿越皇坟山到达黄龙溪平坝,再沿牧马山脚蜿蜒到彭山江口,造福双流、仁寿、彭山三县万亩良田,数万百姓。历经两百多年,拦河大坝坚固、设计科学,功能甚佳,被誉为“小都江堰”。
黄龙溪的寺庙堪称巴蜀一绝,小小古镇四周竟有寺庙八座,一条街上三座寺庙成一字形居街中,近者二三十米,远者不过百米,且沿江而立。古龙寺、潮音寺、镇江寺为古镇一景,始建于何年,因年代久远,已无据可查,尚有几株枝繁叶茂的苍劲古榕巍然伫立寺庙内外,似乎解答了人们的疑问,好事者总要问是先栽树后建庙,还是先建庙后栽树?小镇旺盛的香火、虔诚的善男信女许是最好的答案。
古佛洞金华庵,大佛寺更显年代久远,佛法无边,敬佛和了却心愿者,千里迢迢来此朝供,以遂心愿。
古衙门就是“三县衙门”,黄龙溪自古繁华,水陆码头,人杂事多,加之修了古佛堰后三县民众间关系因水发生了变化,于是清乾隆年间设置了处理水纠纷的“总爷”衙门,即是古佛堰水利管理机构,后也管治安、水运、凡是三县不管的他都管,保证古码头人员来往安全和古镇生意兴隆,遇水管水,遇案断案,官无品位,责任重大。
黄龙古街兴于古蜀,毁于明朝末年,建于清初,曲折幽深,临江而建,由鱼鳅巷、蓑衣巷、艄公巷、龙爪巷,鸡脚巷等九条小巷子组成,听其名便知是一个古码头,是三教九流、商贾云集之地。古树、古街、古宅、古庙、古民俗自成一体,构成了一幅蜀风“清明上河图”,令人心旷神怡。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角铮鸣,古镇带着历史的沧桑与凝重,跨过千年的风霜,走进了太平盛世的新画卷。(四川新闻网双流频道www.slxww.com副主任唐志晖)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第四集古刹钟声”内容快照:
『第四集古刹钟声』
(钟~敲三~,出古龙寺寺庙、古榕树)这是亘古的和弦,这是天簌之音,浑厚而洪亮,由近而远,在~~~回响,晨钟暮鼓,庙宇恢宏,念佛诵经、~烟袅袅。黄龙溪的佛教可~溯到东汉末年。年代久远,佛学厚重。~世纪40年代黄龙溪曾出土一个摇钱树陶~,树~浮雕着一佛二菩萨像。佛像居中,高20.4厘米,跏跌而坐,两侧各有一位菩萨站立而侍。蜀汉时期佛教~一步传播,已经建有寺庙。除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