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敲三下,出古龙寺寺庙、古榕树)
这是亘古的和弦,这是天簌之音,浑厚而洪亮,由近而远,在山水之间回响,晨钟暮鼓,庙宇恢宏,念佛诵经、香烟袅袅。
黄龙溪的佛教可上溯到东汉末年。年代久远,佛学厚重。上世纪40年代黄龙溪曾出土一个摇钱树陶座,树身浮雕着一佛二菩萨像。佛像居中,高20.4厘米,跏跌而坐,两侧各有一位菩萨站立而侍。蜀汉时期佛教进一步传播,已经建有寺庙。
除金华庵、大佛寺等寺庙外,它们大都集中在古镇上,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景致。这些寺庙或依山而建,三重殿宇,直指云天;或掘山为寺,佛洞深幽,上达天堂,下通地狱;或居街中,屹立锦江岸边,点化芸芸众生,传授佛学精神。
在黄龙溪风景区到底有多少寺庙?除古街三庙外,四周皆有五座寺庙:金华庵、观音寺、大佛寺、原觉寺、国家寺。在它们金灿灿的庙顶之上,有蓝天白云,各色飞鸟;在它们朱砂红墙四周,修竹茂林、青山滴翠;在它们旁边清清的锦江之中,江水如镜,涤虑澄心。小镇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寺庙?且都是被毁过的,有的寺庙竟被毁过3次之多。善良、纯朴、虔诚的黄龙溪人总是忍饥挨饿的修建,不惜一切代价使其保存了下来。有人潜心研究多年,最后得出结论:小镇战乱频繁,伤生太多,而小镇人又特别善良淳厚,渴望和平,希望得到佛的保佑,战争不要再来。所以,他们不断的修建寺庙,祈求和平,对佛寄于莫大的厚望。
小镇人善良远近闻名,心底无私静如止水,且十分虔诚,信奉佛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众多的寺庙中尽显包容之心,释迦牟尼、十八罗汉、观音菩萨、弥勒佛、玉皇大帝等等,皆是他们心中的佛。在古镇正街之首的古龙寺堂门挂有一古联:
字幕:回头是岸,何须我大慈大悲,居心作恶,谁替你救苦救难。这古联出自何人之手,兴于何年代,已无法考证。镇上的老人们说,这是祖先留下的遗训。过去小镇有一个习俗,镇上的小孩凡满三岁都要到这是跪拜观音菩萨,求佛感化,点亮天庭,积善积德,品行端正。千百年来,小镇人和睦相处,日子过得还算平静。虽不是人间仙境,倒也世外桃源。
古镇寺庙香火兴旺,善男信女冲着一个“灵”字络绎不绝纷至踏来,求神拜佛,求子、求财、求运,以遂心愿,使得这个清静之地,佛光普照,法度无边。
早在两百多年前,双流籍清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名臣卓秉恬曾游历金华庵,寺庙的古朴、恬淡、幽静、灵光气韵深受感染。游毕,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游古佛洞》:
字幕:
一经入危石,乱松青到门。
隔花僧影淡,穿竹鸟声喧。
殿古藏云气,帘高入涨痕。
偶来寻断碣,零落字无存。
二十世纪1913年,青年郭沫若时值面对乱世,心情郁闷之时,乘船回乐山途经古佛洞被“形构奇古”的金华庵吸引,游毕赋诗一首:《游古佛洞》,全诗长42句:
字幕:寺枕山腰俯瞰河。
层楼迭嶂两巍峨。
年年飘泊锦官道,
四载于今七渡过。
……
得升绝顶如飞仙,
晚山苍茫竖晚烟。
佛寻古洞复不得,
兴尽悲来催上船。
坐落在古镇梁码头旁山顶之上的大佛寺,始建于明代,原名高峰寺,清初毁于火灾,后来重建。修复后的大佛雕像高60米,面积300平方米。是继乐山大佛之后四川第二大佛。坐北朝南,面朝鹿溪河,神态端庄,气度恢宏,藏佛于心中,施祥瑞万千,揽山谷空灵于怀,布佛法人间桑田。(四川新闻网双流频道www.slxww.com副主任唐志晖)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第五集神奇古街”内容快照:
『第五集神奇古街』
字幕:黄龙渡青江,真龙内中藏。(童~合诵两遍)这首~传黄龙溪的民谣,据说是三百年前一位高人赠给黄龙溪的“十字真言”。唱毕,高人飘然而去,留~了这高~、诡秘、虚幻的百年~团。古镇尚存,~底难~,它存在于无形与有形~,似有似无、形神兼备,暗指古镇奇妙之所在。何谓真龙,又藏~何~?与古镇、古街有何联系?话还得从古镇的~说起。历史~的锦江,鹿溪河如~疆的野马,咆哮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