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老百姓的理想 [目录] > 第2章

《老百姓的理想》

第2章老百姓的理想(2)

作者:江华东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大问题.*剥削者----私人门面主,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腐败者,吃空饷者,偷抢勒索者,利用黑道恶势力牟利者,诈骗者等.这个群体以不劳而获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生存,这个人群的比例越低越好,最好是少到没有剥削者.*不劳动者----失业者,领救济者,丧失劳动能力者,因好逸恶劳而闲赋者.除去一部分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病人,还有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及退休者,具有劳动能力却好逸恶劳的人都是可耻的.须知,人本身就是由劳动进化而来的,人是劳动的产物.除去残疾,病人,剩下的有劳动能力的人还要去掉漫长的少年及老年,真正用于有效工作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我们本应抓紧工作,不应逃避自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享受了太多先辈给我们创造的恩惠及便利,理应为了他人,自己及后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由于社会构成的复杂性,以上五类人的分类界线并不绝对,有如物质世界导体与非导体材料之间还有半导体一样.如合理公务员数量是非生产型工作者,但恶性超编,甚至吃空饷的那部分公务员则扮演着剥削者的角色.还有一边在商场上班一边将私人门面出租的门面主,则扮演着非生产型劳动者及剥削者的双重身份.同在酒店工作,礼仪小姐及服务员是非生产劳动者,而厨师有生产型劳动者的特点......*这本书将劳动者分为两类:生产型劳动者及非生产型劳动者.之所以将劳动者分为两类,是为了便于研究如何更快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两类劳动者对生产力所起作用有很大差别[见后详述].非生产型劳动者包括销售员,广告人员,大部分三产业中的中介,歌厅,饭店等服务人员.生产型劳动者则主要包括农业工人,工业工人,科技工作者等.为什么科技工作者大都无实物产出而被视为生产型劳动者?原因很简单,因科技本身就是第一生产力,与普通生产型劳动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属于生产型创造性劳动,仍归属于生产型劳动者.*一个好的劳动交换平台对全社会至关重要,低代价,高效率,公平的劳动交换(否则就成老熊分饼游戏)平台至少有三个巨大好处.1,避免交换不公平产生"相对过剩"形成的经济危机.2,因交换的公平低成本进行,难以产生传统快速发展时产生的"经济过热"现象,从而可长久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3,这种低成本交换平台可节省相比于传统高成本低效销售的巨大费用,这笔节省的巨资可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扩大并解决民众福利.*改革,有可能犯错.但只要我们遵循科学的方法,采用先试验,成功后再逐步推广的办法,完全是可以花很少代价出很大成果的.*改良,好比足球的射门,射门,不进球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不射门,不进球的概率是百分之一百.*观察生产力的问题,可发现生产型劳动者在总人口的比例快速变小,现在大量社会人员争着去扮演社会非生产角色----如官员,公务员,销售员,服务员,一切不从事直接生产的行业如银行工作人员,保险员等.出现我国"十亿人民八亿商,还有一亿在打麻将"的怪现象.这些人还自以为高人一等,有面子,有本事.在当今这个生产力还远不够高度发达,物质远不够极大丰富的时代,这种价值观,劳动观,人生观,将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本书将站在老百姓,尤其是生产劳动者的立场上,提出一些解决上述不足的方法.****序言:为老百姓,为劳动者讲话.****二,建一个低成本社会*建一个低成本社会,绝对是从古到今老百姓的共同愿望,也是很多追求社会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及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要建一个低成本社会,首先要弄清国家的财富来源与去向.事实上,一个国家的财富来源就是该国劳动者供给这个国家的劳动产品的总和;财富去向则分几种情况:财富分配倾向于生产型劳动者及企业时,则有利于提高生产劳动者数量,生产规模与生产水平;若财富分配倾向于官员系统,则会官员奇多,挥霍惊人,世风日下,抑制生产;若财富分配倾向于非生产型劳动者及剥削性质的私人门面主及投机者,则社会多是商人及大量第三产业服务者及大量门面主,投机者,社会成员大多不愿做最能促进生产力的生产型劳动者,对社会发展速度造成阻碍.*财富供给的多少处决于下面三个主要因素.*一,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由劳动者的技能程度及生产设备,技术创新水平决定.*二,有用劳动者占全社会的比例.比例高则生产的财富总量多,反之则少.*三,消耗型工作者,不工作者,剥削人员共同消耗社会财富的程度高低.如这部分人消耗了巨大社会财富,则会造成生产扩大的影响及来年财富的大量减少.*了解了财富供给的三个主要因素后,还需了解:劳动的交换符号与劳动的交换法则.*劳动成果或产品是劳动的自然工资,后来发明了货币,货币就成了劳动的交换符号.*最好的劳动交换法则是.劳动成果[尽可能多是有用劳动]的公平交换.*最差的劳动交换法则是,空集(数学概念中的什么也没有)换劳动成果.如利用政策,制度,手段,特殊的剥削平台如私人出租门面,暴力,骗术,极少量的虚服务交换他人大量有用劳动产品.*这里需说明的是,劳动的公平交换中的"公平",并非指甲一天的劳动交换乙一天的劳动.如甲一天耕地一亩,乙用机械一天耕地十亩,则后者一天的劳动可交换前者十天的劳动.这样交换的结果是后者除去油费,机械成本后一天的劳动仍可交换前者几天的劳动,这仍是公平的劳动交换.因为后者的劳动效率比前者高得多.这种看似不公平的交换法则其实同样是公平的,并起到鼓励,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如有重大贡献的教授一天的劳动量可换取多天普通农民的劳动量.而另一些交换法则如赌博的庄家,利用人们卑鄙愚蠢的不劳而获心理,赌博抽头,一天的收入可是其他人很多天的收入.还有如一些球类巨星,利用人们的痴迷及热情,用这种对生产力并无什么突出贡献的方式,一年的收入可达普通劳功动者几百年上千年的收入.还有我国一些非生产机构如某些保险公司高管年收入高达6000万元,这些作用远非巨大的非生产者年收入是很多有实质重要贡献的生产劳动者的6000-10000倍.这就不公平了,已演化成收括民财的方式了.很多国家**,总统,首相,杰出科学家[如一些杰出科学家的贡献是这些名星的上亿倍],作出巨大贡献,年收入不过为普通劳动者的十至二十倍左右.*这些超高收入非生产者[如天价球星与天价保险高管]对社会贡献巨大吗?*显然不是.如美国不少蓝球运动员年收入高达3000万美元以上,折合人民币2亿元以上,是普通美国劳动者近1500倍,更是我国很多夜以继日辛勤生产的劳动者年收入3--4万倍.欧州一些足球名星收入同样高达3000--6000万美元,一些年工作时间并不多的影视名星也是年收入近亿.要改变这种严重的不公平交换,显然需要制度引导,以及提高群众有更高层次的价值识别能力.一些名星,动不动就将他们的行为同国家荣誉,民族自信,自豪混为一谈.现在,一个国家是否有荣誉,自信,自豪感,主要由这个国家是否有对于全人类幸福生活有无重大贡献,对生产力有无重大发展,对科技有无重大创新来决定的.象一些竞技体育名星,其行为对运动员本身伤害很大,对民众的运动方式也无正确影响,为了巨大的虚荣名利而占用大量社会人力物力资源,去从事这项旨在伤害运动员自身健康的名利工程实无必要.至于前述的我国天价保险高管,能有二十来倍于普通劳动者收入已是绰绰有余.我决不认为这类实质贡献渺小的非生产者年收入应超过贡献巨大的国家领导人.我们社会的高收入应更多更好地分配给那些为我们幸福生活作出真正实质贡献的人,而不是一大帮实质贡献渺小的人.这多年来,我使用电灯,录音机,DVD,手机,乘飞机......总对美国的爱迪生,莱特兄弟等人充满感急.而为美国带来荣誉与尊敬的却正是这些实质贡献者,而决不是那些实质价值轻如鸿毛的天价球员.我们的热情,时间,精力,资源应尽可能多投入到能为全社会增加幸福及有贡献的生产活动与智力创新的大潮中去.用理智淡化这些狭碍的热情与追求,用平常心对待这些意义不大的事情.*希望这类体育影视等名星的活动能健康兴旺发展,但不希望这类人的行为继续成为收刮劳动人民血汗的利器.*只有所有社会成员心中装着大社会,装着奉献与贡献的价值尺度,我们社会才会少一些急功近利与虚荣,多一些责任,义务和贡献.*有了上述价值尺度,在社会构架中,普通大众应尽可能多做生产贡献者并以此为荣,并减少对非生产型人员过度的支出:如不吃天价豪宴,不住天价宾馆,不购名星天价演出门票等.*由于从古到今生产型劳动受到厌弃,而非生产型劳动[如销售等]和非生产型工作者[如官员]反而大受欢迎的历史事实及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我们社会应做以下改良:*1.改善生产型劳动者的劳动环境----每天象公务员仅工作7.5--8小时,每周公休1--2天,各种假节日与公务员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事实上这个辛劳且作用巨大的群体比不少清闲的公务员更需要休息.而现在是一线劳动者严重超负荷工作,在广东很多劳动者每天工作长达14--16小时,终年难休几天,内地每天工作12小时现象比比皆是.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闲的闲死,累的累死",不少机关单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半天"已成"办公室之歌".在这种不公平待遇下,号召人们热爱劳动,争做劳动者,多做奉献,如何能有好的效果?现在创业时期,一下子大幅缩短工作时间有较大难度,但至少应有效缩短那种过长的极限工作时间,爱护好我国的劳动者.*2.明显提高生产型劳动者的报酬----我国勤劳的生产劳动者大多不怕吃苦,他们只怕时间长,高强度劳动之后的报酬太低,太不公平.这才是对生产型劳动者最大的动摇.若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倾斜于生产者,让生产型劳动者在收入上往往比非生产型劳动者更为丰厚,甚至高于一些消耗型公务员,银行职员的收入,并大大压抑一些非生产环节过高的名人名星收入,让生产型劳动者在收入上受到社会重视及倾斜,大大缩小与其他阶层的劳动成果分配的悬殊差距,让劳动成果更多分配给生产劳动阶层.唯如此,才能最有效树立生产型劳动者社会形象,引导社会成员争做对社会最有作用的这个生产力群体.*3.提高生产型劳动者的社会形象----在观念意识上,引导人们认识到:生产型劳动者才真正对全社会具有"生死存亡"决定性意义的影响.引导民众普遍认可生产型劳动者是"全人类最可爱的人".须知:人本身就是由生产型劳动进化而成的产物.生产型劳动不仅对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样对现代人能否幸福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生产型劳动者与消耗型工作者[包括非生产型劳动者与非生产型工作者],好比载重卡车的动力行走系统(生产型劳动者)与方向控制系统(消耗型工作者)的区别类似.生产型劳动者好比卡车的动力与传动,车轮系统,政府宫员,军队,警察等有如方向控制系统.虽然这两个系统都很重要,但现实中人们却都争着去做舒适些的方向控制系统,而不愿去做脏些累些的动力与负重大梁车轮系统.试想一下,若钢材等材料也象人一样争做方向控制系统,很少的材料去做动力,行走,负重系统.一辆自重2吨的卡车现在装上重约3吨的方向控制系统,这辆社会的卡车还能走得快吗?*本章的指导思想就是用优化后的材料做方向等控制系统,用省下的材料去做更强大的动力行走负重系统,更多更好载上我们物质精神财富及幸福生活前进.*哪些人是生产型劳动者,哪些人是非生产人员?*1,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均属生产型劳动者.*2,官员,银行工作人员,军队,警察,税收工商人员,城管人员,大量的零售人员,业务员,广告这个群体不直接从事生产,须依赖生产型劳动者的产品生存,这就是非生产人员.*区分的办法是扩大法:当生产型劳动者大量增加时,对社会有效供给增加,对生产力有很大推进.当非生产人员大量增加时,对社会消耗大量增加,对社会有效供给减少.这种有效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大大增加消耗对生产力是一种严重阻碍.二者特点是,后者可衣赖前者生活,前者却不能依赖后者的产出而生活.*在生产型劳动者与非生产人员之间还有一种人,象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半导体一样,还有的是在数量饱合与不饱合的情况下倾向性有所不同.*这里并非说所有非生产者都不重要,但由于这个群体消耗较大,甚至消耗巨大的特点,必须要控制好数量.从理想状态来讲,若人们拥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及道德情操[见第六章论述],都有较好素质及从大局看问题的认识,社会可减少很多非生产型人员.如减少很多军人,警察,工商,税收人员等.现实情况是:我们还远未引导群众具有这样的认识水平及思想觉悟,这些不足之处使社会不得不花费巨额开支及人力建立各种国家与社会机构,对生产力造成很大的拖累.这个群体的增加必然会使另一个群体----生产型劳动人员减少.当大量减少生产型劳动,增大非生产人员达到一定程度时,供给的严重不足加上消耗人员的大幅增长,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百业萧条.历史上曾因此多次出现民不聊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状况.*什么时候,思想家及社会管理者能找到一套有效的办法,显著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及道德情操层次,为社会大简化,大节约,发展大提速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发展的大问题.*西汉时期,官民比为1比2000,唐朝为1比500,清朝康熙时期为1比9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1比600,改革开放初期为1比67,现在却是1比26,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约23倍。几乎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新中国成立之初所有公务员的总和[由83万人增长到约5000万人,达到约60倍,而人口只增加到原来的2.5倍],现在农村土地分地单干,大大减少农村干部,大多数企业已变为民营或股份制,银行,医院,保险等部门大多商业化运作,从政府部门独立出去。为什么在减少了大量部门后官民比更为严重呢?过于庞大的官员队伍让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却不升反降,经常出现须联合十数个部门才能管一件事的怪现象,甚至出现多个部门间互相推诿,人多反而办不成事的奇闻怪事。过多的官员另外又产生了很多本不应存在的部门,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拉帮结派,滋生腐败与浪费,出现龙多不治水,互相扯皮,效率奇低的怪现象.

*现在,单个政府官员的办公经费及开支,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倍上百倍,部分官员达到几千倍甚至上万倍,而工作效率及精神却不升反降。这是一个令人奇怪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的美国,一些小城市的市长竞是无工资的义工,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运作极其简单高效。极少出现大规模的腐败现象,更难出现巨大窝案的贪官现象。而我们一些小镇的镇长,就可配备一大群助手,办点小事都是前呼后拥,充分体现了“机构多,人员多”的“优点”。老百姓说“官多一双筷,民多一分苦;官多一辆车,民多二分苦;官多一张桌,民多三分苦。”在某贫困县级人事局,竟有一百几十号人,几乎可赶上一个中小国家的人事部门编制了。尽管当地贫困,但人事局大权在握,人人富得流油,仅专用汽车就配了几十辆。加上其它依赖此人事局生存的闲杂人员,仅该县区区一个小机构就可给当地百姓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而该贫困县类似机构多得密密麻麻,会给当地百姓增加何等沉重负担,该县又能挤出多少资金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县,社会主义制度能更快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又如何得到体现?*扩大到国家机构,如我国收养路费的交通系统竞有27万人之多.本来可委托车管部门年审时顺便收费,交警拦车查验即可.现在却另起炉灶,各地设局收费,拦路盘查.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收去的养路费有相当部分是在养人,而不是在养路.供养这27万人的经费足可供养70至100万筑路民工.我国公路较密集的省[含直辖市]至多约25个,每省可补充修路工人约3至4万人.这个庞大的修路队伍在20年内几乎可补充修好所有道路,人们出门会畅通无阻.而实情是,车主交养路费后,还要交各种道路通行费及过桥费.很多时候,我开车跑百来公里,路上竟然要交三,四次过路费,收费标准惊人.如武汉到广州仅一千余公里,一个来回所交路费超过一年养路费,老百姓几十年的养路费不知干什么去了?在养人后好不容易剩下的养路费拿去修路时,在当今官员发包工程"一桥二路三房地产"的暴利排序背景下,也修不了多少路.如在武汉,某平地上六车道公路,10公里不足的非高速公路,竞用掉10亿元,令人惊讶.这些离谱代价修好的路,不少却在扮演着收括民财的角色.前些时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人大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讲,很多公路收费期过长,收费过高.很多收费高出投资成本数倍乃至10倍以上,让"收费还贷"显得多么虚伪.公路乱收费不少都隐约可见腐败的黑影.可笑的是,一些地方官员将原本可修3000至5000里的公路修成只有1000里的天价路后,还恬不知耻地说:我功劳很大!我修了1000里路[是官员修的吗?见第7章"虚伪的评价"篇]!不贪腐点心里不平衡,不划算.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离谱成本的路必然导致收费的同样离谱,小汽车年养路费在武汉是1000元,若每两天跑广州一个来回,收费约1800元.一年仅这条路就须支付约330倍年养路费[约33万元----可购四辆经济型轿车].这种收费标准显然万分荒唐.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老百姓的理想(3)”内容快照:

『老百姓的理想(3)』

*老百姓心中所希望的低成本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据~论述的财富积累法则,它应该是一个尽量增加生产劳动者,减少非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工作者,减少不劳动者及剥削者的社会。是一个增加有效劳动产品供给,减少非生产环节消耗的社会。是一个大社会

~~

>> 阅读第3章 老百姓的理想(3)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