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诗曰:
太极阴阳五行间
运气承化万物衍
天覆地载莫贵人
岐黄医术保平安
灵素探奥推仲景
伤寒杂病有遗篇
继往开来真种子
杏林世代出英贤
祖国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的韵味,早已自然流淌在寻常百姓的心坎里了。譬如在情感表达时,人们惯用“热心肠、”“呕心沥血”“披肝沥胆、”肺腑之言”等字眼儿。中医认为: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肝与胆之间存在着脏腑表里络属关系。中医的五脏功能,与人的情志活动关系尤为密切,五志过激则伤害五脏。上古医籍《黄帝内经》记载:“喜伤心,喜则气缓。”“怒伤肝,怒则气上。“思伤脾,思则气结。”“悲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下。”又云:“药毒以攻邪,五谷(麦黍稷稻豆)为养,五畜(牛犬羊猪鸡)为益,五蔬(葵韭薤藿葱)为充,五果(枣李杏栗桃)为助。”传统的药膳进补,就是依据了中医五行归属,同气相求的食疗原则。俗话说吃啥补啥,正为此意。
茶余饭后,人们常将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人妙手回春,挽救沉疴的奇闻轶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然而,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制度下,名垂青史的大医药学家毕竟属凤毛麟角。而处于被统治阶层的芸芸众生之中,也不乏知医明药的小人物。他们居住在乡间民巷,与黎民百姓为伍,薄技世代相传,俗称草医或走方医。
本故事起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止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八十年代末。故事中的男主人公黄山春,出生于冀东平原北部边缘小青龙山下,一个名叫老军台的山村。黄山春幼年丧母,与父亲黄老三相依为命,父子俩主要靠采药加工维持生计。
少年时期的黄山春,偶遇走方医罗星然,拜师启蒙医学入门。罗星然离去,黄山春进入村里赵家药铺做帮工,从此潜心学医。数年后,赵掌柜的女儿玉嫚相中了英俊又沉稳的黄山春。解放前夕,黄山春入赘赵家药铺。在岳父赵福海的悉心调教下,黄山春的医业日进,名声鹊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黄山春参加乡级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工作。卫生所由一座佛门净地白衣庵改建而成,由于黄山春关怀幼尼明月的生活与前途,意外获得老庵主慧心师太所赠的内气导引心法三卷。黄山春虔诚参禅,福至心灵,修成正果。经过百日筑基,聚液成精,练精化气,导引真气贯通任督二脉及手足十二经,遂悟得中医经络俞穴学之真谛。
中年时期的黄山春,医技已经出类拔萃。在调入县医院工作之前,他曾赴京参加基层中医学术经验交流大会。在京结识全国著名中医学者谷天雄教授,二人一见如故。在谷教授夫妇的悉心教诲下,黄山春开始系统学习《黄帝内经》中被时人忽略的运气七篇大论,汲取中医辩证论治精髓,使自己的诊疗水平更上一层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将声望如日中天的黄山春推上永平中医院院长位置。不久,医疗卫生事业实行了体制改革,迫使基层公有制医院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之路。永平中医院的百余名职工失去铁饭碗,不得以过上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然而,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利字当头,人心不古。而黄山春淡泊名利,不肯随波逐流……就在黄山春内外交困,准备急流勇退之际,突然,祸从天降……
时至今日,医疗改革仍处在摸索试验阶段。医生的地位收入,与医生的付出所承担的风险极不相称!如果生命有价,医生将是人世上第一大富翁!
笔者作为中医业内人士,自感民众对国粹偏见颇多,甚者有人起哄要取缔中医,可叹,可悲!为使中医天人相应,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告白于天下,笔者在诊疗之余编辑文字,将所见所闻所悟连缀成篇,奉献给广大中医爱好者。
上半年,笔者曾脱稿八十一章,回味起来仍觉言不尽意,故此在原作基础上重新组材,再立新篇。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一章”内容快照:
『第一章』
一老军台冀东平原的北端~峦起~,长城逶迤。~海关西行二百里远~,有一道郁郁苍苍的~岭离群索居,~势斜~东南方向。只见它孤~突兀,雄视渤海,甚为壮观。当地居民,祖祖辈辈都~它小青龙~。在小青龙~百丈高的龙头崖~,依~傍~坐落着一个名~老军台的~庄。早在明朝时期,这里原是供给~海关军需的一个草料场,自清兵~关后废弃不用。当时留守的士卒中,多数人在此地定居,开荒种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