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蓬莱陈氏大忠祠,在当年的登州古城里可是赫赫有名。它位于登州府衙和蓬莱县衙之间中心街道的路南,在画河桥西岸鼓楼的西侧(今新建鼓楼的东南侧,大戏台处)。每年的春秋二祭,府衙的官员都要亲自主持祭典。新上任的官员,出差路过的官员亦要按例到此拜祭一番,就是过往行人来到此处,也不禁肃然起敬。据现存北京图书馆的《陈氏大忠祠考》及现存蓬莱市史志办的《登州府志》,《蓬莱县志》等所载,陈氏大忠祠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经明万历皇帝亲赐扩建而成规模。它比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明万历十七年改建而成的蓬莱阁,要早建成好几十年。陈氏大忠祠大门与二门两侧的楹联,也是明万历皇帝所赐的御笔亲书。大门两侧的楹联是:“南邦尚书宗伯府,东海世臣司马家。”;横批是:“世笃忠贞。”二门两侧的楹联是:“一门三进士,全家尚书郎。”,横批是:“两朝祀典。”
与陈氏大忠祠相映成辉的,还有耸立在登州古城中的七座精雕细刻的石牌坊,都与陈氏家族有关。它们分别被称为:父子进士坊、父子经魁坊、恩荣坊、京兆坊、绳武坊、总督宣大坊、忠烈流芳坊。这七座石牌坊,都是大明历朝为表彰陈氏后人连续四代为国尽忠,为民兴利的功勋而建。在现在的蓬莱市,一直沿用至今的一些街道名称,如三排(盘,牌)口南街、纱帽街、经魁弄、状元街、石婆婆弄等,无不与陈迪的后世子孙有关。当年登州古城中的文昌祠,画河桥等,也是由陈氏族人捐资所建。
历史的车轮飞转,瞬间已过去了六百多年。如今,登州古城已被拆毁殆尽,陈氏大忠祠及那七座石牌坊也亦不复存在。残存下来的一些遗物,如石牌坊的零部件、大忠祠碑刻图、墓门石刻、石兽、墓碑、石婆婆像、书画资料等,被作为历史文物,分别保存在蓬莱阁、八仙祠和蓬莱历史博物馆中,尚可供世人观赏。
作者以现存北京图书馆的《陈氏大忠祠考》一书为蓝本,以经数人多年遍查明清两代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史实为依据,在广泛搜集民间口头传说的基础上,逐层地揭开了笼罩着陈氏大忠祠的神秘面纱,写出了此书。目的就是要让尘封了近六百年的陈氏先祖们的悲壮历史,辛酸往事和传奇故事重现于世,以飨读者,以慰先哲。
这正是:往事尘封六百年,世人尚有几人知?登州古城今不在,传奇故事却复出。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美少年献金识高皇 皇太子~恩访迪家 (上)”内容快照:
『美少年献金识高皇 皇太子~恩访迪家 (上)』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农历六月初一的晚~,已成为~巾军和州~左副元帅的朱元璋,在巡视过新建的~军营寨后返回中军营帐,便命~~送来一些酒菜,慢慢地自斟自饮。虽然~~有些疲乏,但神情亢奋,夜不能寐,因为明日拂晓,筹划已久的渡江作战就~开始了。近瞧即将出征的千艘战船桅杆林立,远眺长江南岸的万家灯火,朱元璋不禁心~澎湃,往事一幕幕的在脑海中涌现出来......早在朱元璋刚刚离开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