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农历六月初一的晚上,已成为红巾军和州部左副元帅的朱元璋,在巡视过新建的水军营寨后返回中军营帐,便命手下送来一些酒菜,慢慢地自斟自饮。虽然身体有些疲乏,但神情**,夜不能寐,因为明日拂晓,筹划已久的渡江作战就要开始了。近瞧即将出征的千艘战船桅杆林立,远眺长江南岸的万家灯火,朱元璋不禁心潮澎湃,往事一幕幕的在脑海中涌现出来......
早在朱元璋刚刚离开郭子兴独立闯荡,前去攻打滁州的途中,冯国用兄弟率部来归时,就提出建议:“集庆(今南京)虎踞龙盘,乃亡者之都,得此地可称王矣。”当时受郭子兴的挟制。朱元璋攻占滁州后,选择了占领和州城,放弃了攻取集庆的打算。如今,郭子兴已在合作病逝,宋龙凤朝小明王韩林儿下诏封其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其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自己虽屈居第三位的左副元帅,但已掌握实权,又有大多数部将拥戴,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在加上刚刚收编了以俞廷玉及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和廖永安为首领的红巾军巢湖水军,一下子得到了水军一万余人,船只一千余艘,粮食三百余担,使酬躇满志的朱元璋更加坚定了攻取集庆的决心。经过多次讨论,他采纳了李善长.冯国用二人的建议,半个月前召集众将领作出了先攻占采石矶,再攻占太平路(今马鞍山市),最后攻取集庆路(今南京市)的战略部署。目前已是万事具备,蓄势待发,胜利在望。想到此,稍有心安的朱元璋喝下最后一杯酒,和衣而卧,很快地进入了梦乡。
翌日清晨,渡江作战的总攻开始了。千余艘大小战船鼓帆南下,在薄薄的晨雾笼罩下直扑长江南岸。采石矶貌似**,突出于江岸,直插水中,岩下水流湍急,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朱元璋所乘战船直抵采石矶旁边的渚矾,矾上元军采用弓箭封锁江面,战船无法靠岸。水军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等几次冲锋都被乱箭射回。刚刚投靠朱元璋的猛将常遇春见状,飞身跳上一只快船,一手执盾,一手摇橹,借着急流,只身一人冲向矶头。说时迟那时快,小船冒着箭矢刚靠近江石,一元兵已挺长枪刺来,常遇春顺势抓住枪杆儿,在元兵惊乱之际,已借力飞身跳到矶上,高喊一声:“俺常遇春来也!”抽出腰刀便砍,转眼间已斩杀数人。元兵见此人豹眼环须,凶悍异常,吓得屁滚尿流,纷纷后退。朱元璋趁机指挥众将士登岸,向东西两侧横扫,一鼓作气的攻占了采石矶城。元军首领蛮子海牙仓皇逃窜。乘船撤至江北峪溪口的老巢。
采石矶石沿江的富庶之地。城池一破忍饥挨饿已久的众将士大肆抢掠,纷纷把抢来的财务.牲畜.粮食等往自己的船上搬,想返回和州后与家人享用。从城门到江边,士兵们像蚂蚁搬家一样你来我往的搬运不停。朱元璋见状,知道难以禁止,便对身边的徐达等人说:“若皆以抢掠为乐,焕我占江陵,成大事之策也!”徐达深明其意,立即到江边砍断船缆,听任战船随江急流飘去。待满载而归的军士们回到江边,发现一条船也没有了,都惊呆了。朱元璋登高振臂高呼:“前边不远处就是太平路,那里的财务多此地百倍,尔等攻下太平城,还怕吃不饱饭嘛!”见军心稍稳,朱元璋立即命令诸将管束本部人马,埋锅造饭,犒赏三军。酒足饭饱,便令常遇春为先锋,率三千人马先行,自己亲督大队人马跟进马不停蹄地杀向太平城。
元太平路古称当涂(今马鞍山市),位于采石矶东南,两城相距仅二十余里。由太平顺长江东下,百余里外即是元集庆路(今南京市)。故攻集庆必先据有太平,而据集庆则必固守太平。作为集庆的西大门,太平城自古即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二十余里的路程,朱元璋的大军不到一个时辰就已兵临城下,守将元平章政事完者不花,佥事张旭等猝不及防,急忙从东城门逃往集庆。元万户纳哈出城交战被俘,元太平路总管靳义独力难支,出东门赴水而死,天还没黑,太平城就被攻占了。
朱元璋心里明白,攻下太平城易,守住太平城难,若想攻取集庆,必须首先在太平站住脚,因此,为了拢络住民心,防止再发生采石矶那样的烧杀抢掠,朱元璋采取了几项紧急措施:一是只派少数军队入城,搜捕残敌,维护治安亲率大军暂住城外;二是让李善长出面安抚百姓,召集城内士绅富豪申明大义,动员民众捐资饷,还公开具棺安葬了赴水而死的元太路总管靳义;三是在大街小巷贴满了《戒缉军士榜》,上书:“敢有抢掠财物杀害百姓者杀无赦。”并派出巡辑队,整顿军纪,对几名冒然抢掠的士兵,不仅砍了头,还飞马游街传首示众。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城内秩序很快安定下来。人们对战乱的恐惧惊悸之心逐渐平静了,那些外出逃避战乱的百姓也陆续回到城里,市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仁义之师,纷纷慷慨解囊,有钱的出钱,有粮的献粮,还在本城大儒陶安,李习,汪广洋,梁员,潘庭坚等带领下,在西城门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抬着牲羊酒食等各种慰问品,夹道欢迎朱元璋的军队入城。
在众多的欢迎人群之中,有一个英俊少年引起了朱元璋的格外注目。在年逾八十高龄的老儒士李习宣读了欢迎致词之后,只见这个少年稳步趋至马前向朱元璋行礼,礼毕抱拳拱手朗声说到:“小民代表全城百姓献上金帛,犒劳仁义之师,望大元帅笑纳!”朱元璋深感诧异,脱口问道:“尔小小年纪,何识纳金犒军之礼?”少年从容答曰:“吾虽年幼,但从师学业久矣,常怀驱除鞑虏,强我中华之志,故愿而为之!”,言毕,挥手让众人抬上数箱金帛之物置于马前。朱元璋已二十八岁,尚无子嗣,对这个英俊倜傥,怀有志操的少年特别喜爱,竞翻身下马,命令部下收取金帛分马众将士,然后上前拉着少年的手,步行入城。两人边走边聊,小陈迪见大元帅和蔼可亲,便无拘束,有问必答,朱元璋知其刚满十三岁,心中暗想,自己若是早娶亲,儿子也有这般大了,舔犊之情油然而生,对其更是疼爱有加。转眼已进帅府,落座后朱元璋对部下嘱咐道:“吾甚爱此子,日后此子若来帅府,不得拒之。”得此殊荣,喜不自禁,连连称谢。从此,他一有空闲就往帅府跑,看什么都新鲜,非刨根问底地弄清楚不可。帅府上下人人都喜欢他,他也成了帅府的常客,帅府的大事小情他也知道不少。
这个少年姓陈名迪,字允道,江南宁国府宣城县人,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生,世居宣城县麻姑山西村,故又自号西村。他的祖先德高望远,家世源远流长。虽然一至十六世祖年久失考,但他的十七世祖(即宣城一世祖)陈崇训和两个儿子陈玄、陈恕,早在宋初就开始在朝为官。尤其是陈恕,在宋太宗、宋神宗时即官至尚书右丞,是两朝德丞相,宋真宗还亲赐其号曰:“真铁盐。”据史传记载,宋朝有名的“寇准之任丞相,皆恕力荐之功。”陈恕的长子陈执中也是宋真宗朝的尚书右丞,还被封为英国公,赠太师侍中。宋灭元兴,陈迪的曾祖陈巨卿任元朝的江州路总管,因其家世代有人为官,家道殷实,曾经富庶一方。到了元朝的末年,陈迪的祖父陈宥贤治家有道,寓居陇西村。而陈迪的父亲陈仲康,却随着家业的扩展迁居太平城,成为城中富户之一。陈迪自幼即聪颖好学,自从八岁时拜太平大儒李习为师以后,学业大有长进,成为李习先生的得意门生,这才有了师生在城门共迎红巾军入城的一幕,使少年时的陈迪有了与高皇帝朱元璋早早相识的机缘。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美少年献金识高皇 皇太子~恩访迪家(中)”内容快照:
『美少年献金识高皇 皇太子~恩访迪家(中)』
朱元璋占据太平城后,便改元太平路为太平府,任命年高望重的大儒李习为知府,儒士陶安为幕府参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还任命梁贞、潘庭坚为府学教授,开始兴办府学。这种尊儒重教,以太平人管太平事的~法,使太平城很快就出现了安定和谐的繁荣景象。小陈迪也跟随着李习在府衙当了一名文吏,专门负责府衙与帅府~互相~通的各项事宜。经过一个多月好吃好喝的休整,朱元璋的军队元气大增,正准备发兵~集庆,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