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至止二十七年(公元1367)十二月,骑马打天下的朱元璋东征西讨,苦战十六年,先后灭了汉王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收降方国珍、生俘陈友定,并尽收其地域,已经拥有了江南半壁江山.在手下文臣武将们的拥戴下,于应天府称帝,翌年正月,乙亥,祭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日明,建年号洪武,改元至正二十六年为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马氏秀英为皇后,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封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并改元制定官位以左为大,右次之。开国大典盛况空前,朱元璋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太祖高皇帝。
坐在象征着至公元上皇权的龙椅上的朱元璋,虽然外貌威武庄严,但是内心却是喜忧参半。喜则自己颠沛半生,终有结果;忧则鞑虏未除,江上未稳.因此,待封赏完毕即召集文臣武将商议北伐中原之事,决定先取山东,在破河南,然后占潼关而据守,最终攻大都以灭元.方略既定,便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冯胜(国用)、薛显,傅友德等从之,率军誓师北伐.
久经沙场的徐达、常遇春率雄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中原,山东,河南等地捷扔频传.这年的闰七月,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见其势已去,丢弃大都(今北京)逃至上都,八月徐达即攻占大都,改名曰北平府.第二年常遇春攻克原上都开平,元顺帝又逃奔大漠之北的和林.征虏副将军常遇春辛劳过度,病逝于帐中。朱元璋痛失悍将,悲伤不已,又考虑到大漠旷无人烟,贼碲难觅,逐命大军停止攻击,修整戍边,将常将军运回应天京都厚葬。因此,自元1206年太祖铁木真在漠北草原召开最高部族大会(忽里台大会)建立大蒙古国起,1234年灭金,1271年忽必烈创建大元国号,1279年南宋灭亡,到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止,统治中国不足百年的元朝历史结束了,虽然元朝的残余势力尚未根除,但明朝一同中国的大局已定。
早在起义之初的滁州,朱元璋即收用了李善长等有文化的将领,从此他对有学问的儒学之士十分崇敬.每占一城都注重纳贤求儒.在太平录用了大儒李习,陶安,汪广洋;在南京设礼贤馆,先后征请到宋濂、叶仪、叶琛、刘基(字伯温)、朱昇、章溢、许元、王天赐、王炜等一大批名儒。受这些名士大儒们的影响,朱元璋深谙五大天下,文沼邦国之理。如今天下一统,丞需大量文臣来治理国家。因此,朱元璋在陆续封诸子为王和大封功臣之后,广录天下官史,便设管理农桑,学校的机构,并诏示天下建立社学,以培养治国之材.为了解决眼下文职官员奇缺的问题,朱元璋於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诏示天下曰:“金秋京闹”.意思就是通告全国,今年秋季在京城首开科考,考中者,录为举人.消息一传开,全国各地进京应考的儒生文人齐聚应天府,城中饭店茶肆盈庭,旅店客栈爆满.许多有钱的人家怕届时租不到房子,竟提前一两个月就把客房租了下来,真是让京城的商人们赚了个桶满盆溢,多挣了不少钱,就连京郊的名宅里,也住满了经济拮据的考生。
俗话说:“名师手下出高徒”.在太平名儒梁贞、潘庭坚两位府学教授的悉心教导下,陈迪潜心苦读十几年,如今已是径腹满论,胸怀天下.好不容易盼到了这次首开京闹,岂能轻易放过,他和几个同窗学友提前好几天就到应天府,见繁华之地的客栈已满,便在离西城门不远的一个僻静的小客店里安了身.虽然有点冷静,却也图个清净,便于做些考试前的准备,待三场严格的考试结束,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问卷,批卷,审卷,遴选,登记,发榜等程序,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经历了一连几个彻夜难眠煎熬的考生们,有的终日蒙头大睡,饭也顾不上吃,水也顾不上喝;有的则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狂吃豪饮,恨不能立马将伤失的元气吃补回来,陈迪则想到要利用这几天闲暇的时间,去拜访马皇后和要望太子朱标.好不容易找到原来的吴王府,却发现高宅大院早已换了主人.当他按照行人的指点走到新建的守卫森严的皇宫门前,还未及问上几句话,就被那些凶神恶煞般的卫士们驱赶到了远处.遥看纳巍峨雄伟的皇宫和那些全副武装在皇城外不断巡游的皇家卫队,陈迪总算明白了,此时深居宫墙内的朱元璋已今非昔比,普通百姓想见他一面比登天都难.在他的脑海里曾不断涌现的小朱标在太平城外那远去的身影,被眼前那一堵红墙绿瓦无情地阻挡着,渐渐地模糊起来.当他失望地转身往回走的那一刻。心中忽然涌起一种莫明奇妙的感觉,自己说不清那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归去的路与来时的路一样的远,可不知为什么自己的脚掌已不像来时那样轻盈,也记不清楚自己到底走了多久才回到住处的,连衣服也没脱,就浑身无力地躺在**昏昏沉沉睡着了。
终于等到了发榜的这一天。已连续两天阴雨缠绵的天空,突然防了晴,骄阳似火,天蓝云白,那些在焦虑和期待中苦熬时日的考生们,心情也像天空一样开朗起来,一个个活蹦乱跳,三五成群地涌向国子监大门外,在那贴着皇榜的红墙下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陈迪也与几个同窗学友来到皇榜前面,见人山人海的一时半会儿也挤不进去,就静静地在一旁等待.自己虽然胸有成竹,但心中也难免有一些忐忑不安.只见考生们这一拨挤出来,那一批挤进去,真应了一句唱词:“月儿弯弯照九州,有人欢喜有人愁”,那些中举的考生乐的直蹦高,嘴里高喊着:“我中了,我中了!”而那些落榜的考生们则垂头丧气,一声不吭地悄然离去。看着这悲喜参杂的场景,陈迪的自信度在减少,而心中的忐忑在增加,见皇榜前面的人群已经不那么拥挤了,赶忙从人缝中钻到榜前,从前向后,从上到下地仔细搜寻着,当他终于在榜上看见了自己的名字,而且确认了是在前十名之内时,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他长舒了一口气,心中颇感欣慰,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如今终于有了期盼的结果,他没有在皇榜前多呆,看完了榜上的有关规定,就急忙向史部衙门快步走去,在史部文选司签名报到结束时,他听衙门主事说:“签到后,可回家等候录用通知.”便到客栈收拾行李,当天就急匆匆地望家里赶,想把这个号消息早一点告诉家里人。
其实,早已有人把陈迪进京赶考中了举人的喜讯通报给陈家了,待陈迪归来,亲朋好友都来恭喜道贺,计氏也早已准备号了喜庆酒宴,大家边吃边聊,接连热闹了两三天.不久,史部的行文下达到了太平府,任命陈迪为本府学教导,接到通知,陈迪便去府衙报道走马上任了.这时原府学教授梁贞已年迈退休,潘庭坚教授升任府学教谕.陈迪与恩师潘庭坚这对师生共事同一学府之事,成了当时太平府广为传谕的一段佳话。
原来在元朝末期,人分十等,最低的是个等级是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儒人的地位比娼妓还低一等,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读书,当年朱元璋占据太平城,选任教授,首办府学,不仅是为了彰显其尊儒重教之意,也是为了改变世风,劝进后人。现在太平府市民亲眼目睹了陈迪入学府求学,进京城应考,中举人当官的全部经过,望子成龙之心勃然兴起,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前来求学,竟导致太平府学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状况。看到有很多的青年求学上进,陈迪心中十分高兴,像当年的恩师一样,处处为人师表,日日精心施教,从来不敢懈怠。晚上回家,还要抽空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读书,写字,虽然又忙又累,却也乐在其中。
转眼间到了洪武十年(公元1377),大明朝建国十周年的华诞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五十大寿的圣诞,碰巧在同一年庆祝,堪称华夏盛事。全国各省司,府郡纷纷进呈《贺万寿表》,成为当时一种风气,其内容大致是:“赞国朝繁荣昌盛,福祉永固;颂高皇圣德普润,万寿无疆。”太平府知府大人也不甘落后,知道陈迪不仅人品好,文章也写得好,便亲自拜访陈迪,委托他代表本府写一篇《贺万寿表》。陈迪答应后不敢怠慢,又深感责任重大,苦思多日方悟出其中要旨,这才大笔一挥一气呵成,陈迪是一个忠于职守,勤于职事,办事非常认真的人。《贺表》写完后,有反复诵读,仔细推敲好几便,直到自己感到心中有底了,才恭恭正正地抄写一份送到府衙,,请知府大人指正,知府大人看过好之后连连称妙,竟一字未改,将原稿密封好,派专人呈送京中礼部衙门。可能朱元璋也是个爱听溢美之词的皇帝吧,他对各地呈报上来的《贺万寿表》非常感兴趣,一篇不落地细心阅览。今天读几篇,明天读几篇,一有空就看,还经常作些比较。这一天,当他读完陈迪写的那篇《贺万寿表》之后,惊喜异常,连连夸赞道:“好文章,写得好,这才深合朕意呀!”立即命人速速核查,此贺表出自何人之手笔。掌事人接到皇帝口谕不敢怠慢,急忙核查登记文号,然后立即回报说:“此篇贺表是太平府举人,现任府学训导陈迪所书。”一听到太平府陈迪这个名字,朱元璋猛然想起了当年太平城门来道欢迎人群中的那个英俊少年,以及“太子标生于太平陈迪家”的往事,不禁抚须大笑,朗声说道:“此子学业有成矣,堪当重任也。”第二天早朝散朝后,朱元璋便命中书省拟旨传谕史部和太平府:“以痛径荐之,陛调翰林院任编修之职。”以痛径荐之,就是以此人精通经史为理由由县级以上衙门向上一级衙门推荐中用此人的意思。从一个府的府学教导,直接提拔为翰林院编修,正五品相当于连升三级,属于破格录用。按照明朝当典制规定,凡越级提拔正六品以上官员,必须经过府衙,省司层层审查推荐,这是程序,也是制度。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书贺表文才承帝意 修大典晋爵太子嗣(中)”内容快照:
『书贺表文才承帝意 修大典晋爵太子嗣(中)』
太平府知府自从知道了太子朱标来太平方陈迪之事时起,就明白了陈迪与太祖高皇帝的这层关系。现在接到史~的指令与暗示,立即心领神会,便亲自撰写~荐书及相关报审文件,然后密封~报到省布政伎司衙门。省布政伎又派省司衙门有关官员到太平重新审查核实,然后把审核结果以书面材料送呈布政伎大人亲自审查签字,再密封~报史~衙门的验封司。验封司的官员接收到~级报审的文件后,又派专人~~到太平府,省布政伎司从~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