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府知府自从知道了太子朱标来太平方陈迪之事时起,就明白了陈迪与太祖高皇帝的这层关系。现在接到史部的指令与暗示,立即心领神会,便亲自撰写推荐书及相关报审文件,然后密封上报到省布政伎司衙门。省布政伎又派省司衙门有关官员到太平重新审查核实,然后把审核结果以书面材料送呈布政伎大人亲自审查签字,再密封上报史部衙门的验封司。验封司的官员接收到下级报审的文件后,又派专人深入到太平府,省布政伎司从下到上重新审查一番,然后形成书面审查材料连同原来府衙,省司报审的文件一起呈送史部尚书审核签字,这样史部才能上奏折呈报中书省,又中书省上疏请皇帝圣裁。待圣裁下达到史部再由史部制成行文,层层下达到原来呈报的省司,府衙。绕了这么多圈子,事情裁算办完了。别说还所有夭折的,就是成功的荐举,少说也得经历一两年的时间。
陈迪的这次举荐升调,也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待史部正式行文下达到太平府衙,已到了洪武十一年的12月份,知府大人亲自到陈宅报喜,并祝贺陈迪连升三级到京城作官。陈迪听调令已下,大喜过望。妻子计氏也乐得合不拢嘴,连忙准备,一桌好酒好菜,款待知府大人。亲朋好友们闻讯也纷纷前来祝贺并送贺礼,夫妻二人迎来送往,一连忙了好几天。这时离进京复命的日子已不足旬月,又赶上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陈迪夫妻二人便抓紧处理家中诸事,提前打点进京行装,忙得不亦乐乎。
洪武十二年(已末公元1379)春正月,刚刚过完春节,陈迪挑了好日子,就带领全家人赶京城复命。太平府距京城不足百里,不到两天就到了应天府,先是找了家客栈,临时安顿好妻子儿女,便到史部予御司签到,史部按例准其休七天例假。陈迪抓紧时间收拾房子,置办急需的家具用品。待把家安顿下来,又带着妻儿到京城最繁华的秦淮河,夫子赢游玩了一天,这才正式地到翰林院上任,并写了一份谢恩疏,交翰林大学士转圣上。
朱元璋看到陈迪的谢恩疏,知其已到京上任了,这才回后宫把此事的前后经过告诉马皇后。马皇后闻听心中甚喜,很想见陈迪夫妇一面,但又虑及自己不便出宫,便请求朱元璋允许她和太子朱标在坤宁宫接见陈迪夫妇。朱元璋应许了此事并派人告知陈迪。陈迪夫妻二人从未进过皇宫,如今能就此殊荣,倍感惊喜。到了觐见之日,陈迪夫妇来到皇宫,在大内宦官引领下前往坤宁宫,只见甬道两侧高高的红墙绿瓦,墙内那巍峨的宫殿,花园里的奇花异草,琼楼玉阁,真是目不暇接,进了坤宁宫,更是琳琅满目,柒光闪亮的红木座椅,玲珑剔透的落地隔墙,轻盈飘逸的绉纱幕帘,还有那一盏盏光线和谐的宫灯,都给人一种庄严神奇的感觉,仿佛进入仙境一般。踏在那松硬的红地毯上行进,一点声音也没有。直到分别与皇后太子行过大礼,皇后开始问话时,二人才敢抬起头来,目视皇后的威仪,聆听皇后的话语,二人真是受宠若惊,后来,马皇后单独与计氏说话,陈迪才有了机会与太子朱标当面交谈。当得知朱标在两年前即已开始参知朝中政事时,陈迪发现当年的小朱标真的长大成人了。在自己往昔对其关爱之心中顿时增加了几分尊敬之意。当听到指标对自己讲述了其在宫中的孤独与烦恼时,陈迪又一次感受到了如兄弟般的亲情,当年进京应考时因寻找而不及见面时产生的烦恼顿时化解了,因为陈迪从朱标那亲切的话语和诚挚的眼神中领悟到了他们只见渊远流长的情谊,那堵红墙绿瓦的高墙和戒备森严的红化大门是阻隔不断的。
对于这次觐见,陈迪终生难忘。受多年儒学的熏陶本是一个守本分,重情义的忠义之人,他牢记马皇后的教诲,决心更加勤于政事,以报圣恩。妻子计氏也主动承担家务,管束子女,让丈夫全身心地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当时翰林院受命编撰元史,这是一个十分浩繁的大工程,牵涉其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计数。陈迪到任不久,就从翰林编修一职,参与到了这一行列之中。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事无巨细,必亲力为之,一干就是好几年,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编撰元史,首先要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分初。中。末三期分类登记,然后要审阅选弃,去伪选真,删繁就简,最后才能形成正文,这其中不仅要保证历史的真实,还要有客观公正的评论。长年累月,日日夜夜的与文字打交道,是一项十分枯燥无味的工作,常人很难领会其中的滋味儿。然而陈迪却能以苦为乐,持之以恒,常年跋徙于书山之上,遨游于文海之中。这不单是他忠于职守的品格,更是因为他本人对这段历史的钟爱。早在太平府还是个少年的陈迪,就对太祖高皇帝起兵渡江骑马打天下的故事很感兴趣。当年他去帅府和军营中,以及与沐英。朱文正。李文忠。何文辉。平安等朱元璋收养的义子们交谈中,就知道了不少这方面的故事。如今他身为编修,亲自参与编写这段历史,他是怀着对太祖朱元璋尊崇挚爱的深情投身于这项工作的。由此对元朝末期的农民起义,尤其对朱元璋征战大江南北的丰功伟绩他更感兴趣。收集资料,填补缺遗,对每一事件的调查处理他都事必躬亲,不厌其烦。常年在历史尘迹中瀚旋,陈迪耳濡目染。对太祖从军到夺取天下的评价的所有事迹不仅耳目能详,而且对其成败取舍也有了自己的评价和论断。这些不光对当时成书成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对陈迪自己以后的从政从教大有裨益。正是这长达六年的编撰元史的辛勤经历,使得他比任何人对太祖朱元璋的了解都更为深刻。从此时起,陈迪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上,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深合圣意,这才是他能在太祖后期脱颖而出。后来居上的原因所在。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陈迪亲自目睹了左丞相胡惟庸的擅权被诛一案的始末。朱元璋还借“胡案”事发之机废除中书省取消丞相职务,升六部尚书为正二品,改统掌军权的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陈迪从这些实发的事件中,领悟到了这是朱元璋在有意地分散和削弱文官武将手中的权力,目的是防止大权旁落,强化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整个“胡案”中“坐其党死者甚众”,经后来统计达三万人之多。其中有不少人是从淮西起兵时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忠勇之士。陈迪不禁为自己所熟知的那些忠勇之士们蒙冤受死感到痛惜。当他知道太子的老师宋濂虽已致仕在家,因受其子株连也难免于死,多亏马皇后和太子朱标鼎立相救,仍死于谪戍四川的途中,深感震惊。从这场近似**的杀戮中,陈迪看到了他所崇敬的太祖高皇帝晚年在心理上阴暗的一面,预感到这是朱元璋为保大明江山稳固,在有计划。有预谋地铲除公侯将相中的异己分子。他也深知“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历史典故,心中难免会为此产生一丝丝难言的悲壮与凄凉。然而陈迪最为担忧的是这仅仅是个开始,惧怕的是不愿见到的是还会不断地发生。而作为翰林编修,他改变不了现实,只能做到把已经发生的历史真实地记录编辑到史书之中。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高皇后马氏秀英不幸早殇,享年五十一岁。这位在朱元璋眼里堪比唐太宗长孙皇后的贤后,一生做了许多善事。这年的八月,当她已重病卧床不起时,群臣纷纷为其昼夜祷祀,遍求良医。马皇后听说了,便对朱元璋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无效,得以妾故而罪诸医乎?”她不光让皇帝出面制止,而且自己也拒绝诊治,最后连药都不肯吃。虽然贵为皇后,不怕自己死,竟然怕的使那些医生受牵连枉死。像这样贤德善良的皇后早逝了,天下都为之悲痛。陈迪回想起高皇后曾经为自己朝夕相处的那些日子里,亲身感受到其对自己慈母般的关爱,悲痛欲绝,他不仅身穿重孝亲自参加送行,还在悲伤痛惜,亲自收集资料为高皇后马氏秀英书写传记,以寄托哀思论其英名,永记于心,永铭于世。
高皇后英年早逝后。朱元璋心情沮丧,性情愈加暴躁,太子朱标过于仁慈,令其忧心重重,生怕千辛万苦打下的大明江山被他人夺走,加快了进一步铲除其认为可能危及太子朱标继位的王公大臣。正如陈迪所料,在后来的三年之中,曹国公李文忠,魏国公徐达也先后中毒而死。步入晚年的朱元璋神经敏感,疑虑重重,在他的眼中值得信赖之人愈来愈少。自从宋濂致仕病死于谪戍途中,太子师的位置空虚已久。朱元璋急于找一位既合自己心意。又能胜任太子老师的人。却一直没有找到可选之人。忽然有一天,朱元璋想到了太平陈迪,他知道陈迪少年时即倜傥有志操,现在已精通经史,才智过人,再加上朱标自小生于其家,两人从来关系亲睦,不仅太子易于接受,而且此人一向忠义可嘉,又年长太子一十三岁,无论人品、素质、年龄、才智,皆堪当此重任。想到此处,主意已定,遂于洪武十八年(乙丑,公元385年)二月,晋升陈迪为翰林院侍讲(正四品)任太子师。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7章:书贺表文才承帝意 修大典晋爵太子嗣(下)”内容快照:
『书贺表文才承帝意 修大典晋爵太子嗣(下)』
陈迪~命~任这天。太祖朱元璋亲临东~嘱之曰:“朕素以刚~之道治国,而太子多仁柔,少阳刚。汝素与太子睦,今既为之师,当择其弱以~之,择其短以补之,则其事以佐之。朕年迈矣,汝~朕之托。当不负朕望也。”陈迪~宠若惊,忙跪地叩首~恩,曰:“臣乃太平文吏,承蒙圣恩委此重任。自当竭心尽~,辅佐太子以报圣恩!”太祖命其免礼平~,遂赐坐于侧,转而问太子曰:“予修大典之事,~展如何?”太子躬~答曰:“正在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