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迪受命上任这天。太祖朱元璋亲临东宫嘱之曰:“朕素以刚猛之道治国,而太子多仁柔,少阳刚。汝素与太子睦,今既为之师,当择其弱以强之,择其短以补之,则其事以佐之。朕年迈矣,汝受朕之托。当不负朕望也。”陈迪受宠若惊,忙跪地叩首谢恩,曰:“臣乃太平文吏,承蒙圣恩委此重任。自当竭心尽力,辅佐太子以报圣恩!”太祖命其免礼平身,遂赐坐于侧,转而问太子曰:“予修大典之事,进展如何?”太子躬身答曰:“正在筹办。”太祖嘱之曰:“此乃国之大事,事涉国本。今有汝师佐尔,宜速为之,不可懈怠!”闻听此言,陈迪连忙站起身来,与太子连连称诺。太祖遂起驾回宫,二人躬身垂首相送,直到见太祖走远了,方才对望一笑,松了口气。从此。陈迪一面辅佐太子修大典(即《太祖实录》),一面按规定时间为太子讲授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阐释安邦之本,治国之道。陈迪一改宋濂的教学之法,在方法上变一教一学为双向研讨交流;在内容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自己修撰元史中掌握的事例用来阐述儒家之道。这样一来,就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变成了研究交流式的讨论,不仅生动活拨,趣味横生,而且涉题广泛,无所不谈。令太子耳目一新,受益匪浅。长而久之,太子朱标待陈迪是亦师,亦兄;陈迪待太子是亦臣,亦友。朱标每有忧心之事,心烦之事,常与陈迪述说问策。一日,朱标对陈迪说:“父皇素以刚猛治国,杀戮甚众。今郭桓坐盗官粮案,又砍杀数万人。吾欲冒然进谏。唯恐不受,奈何?”陈迪告曰:“圣威难违,当无奈忍之。此乃实吧可为而为之也。倘若太子继统,能以之鉴,足以。”
秦王朱樉,系太祖嫡生次子,封地陕西西安,行为不检点,有多人上疏若干告其谋逆不轨。当时,朝廷之上正在讨论改建新都之事,争议颇多,圣意难裁。为此,太祖朱元璋命太子朱标巡抚陕西,任务有两个:一是访查秦王有无谋逆不轨之事,二是途经开封,洛阳,长安之地,考察都址,归来时一并奏报。洪武二十四年(辛末,公元1391年)八月,太子朱标选陈迪伴随其巡抚陕西。一路之上,陈迪陪着太子边走边考查民情。到了开封,洛阳,在重点勘察了这两个古都的山川地势,地理气候,人文经济,政治改革,朝代更替等详情之后,陈迪又协助太子朱标绘制出这两个古帝都的详图,并将可否在此建都的见解注明在图上。又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才到达陕西境内的古都长安。陈迪陪着太子朱标,一面认真勘察古都西安能否作为本朝建都的新址,一面明查暗访亲王朱樉的所作所为。在陈迪绘制出古都长安详图之际,对秦王的考查也有了结果。太子朱标明知朱樉罪证确凿,但出于身为一奶同袍三兄弟中的长兄。实在不忍二弟为此受到伤害,便与陈迪私下商议说:“吾欲掩其罪,保其命,当否?”陈迪答曰:“上疏中择其轻,避其重可也,然对其人,则不可不责之敛也。”朱标听从了陈迪的劝告,遂召亲王朱樉至馆驿密室,斥退众人后,便以查实的罪证逐条向朱樉查问。开始时,朱标是非常严厉的斥责,见朱樉已经认罪后,又语重心长地规劝朱樉改恶从善,朱樉知道这是兄长在有意庇护自己,不禁感激涕零,长跪地上不肯起来,一边叩头一边哭告说:“弟知罪矣,弟死罪也!弟再也不敢了,不敢在犯了!。”朱标见其确实知错并有悔改之意,才放心心来,一边扶他起来,一边嘱咐说:“为兄只能救汝这一次了,倘若在犯,恐怕为兄也无能为力了。汝要切记在心。”
翌日清晨,太子朱标率陈迪等一行随从官员从西安出发,踏上了返京之路。这一来一往,历时三个多月。在返回的途中,朱标偶赶风寒,虽经治疗,但因长途跋涉,身心俱疲,体力不支,竟经久不愈。待进京回宫后,病情愈况加重,已到了卧床不起的程度。陈迪与世长子朱允炆一起日夜伺候于床前,谁劝也不肯离去。太祖朱元璋最疼爱这个长子,从小就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能够守业的接班人。在这方面朱元璋也的确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不仅为儿子请了最有名的老师宋濂,自己也经常对其言传身教。如今看到这个宝贝儿子病成这般模样,真是又心疼,有着急,请遍了所有的名医为其诊治,无奈的终不见效。到了翌年四月,竟不治而卒,享年三十七岁。当时已年逾六十五岁高龄的太祖朱元璋,突然痛失了太子朱标,悲怆之情难以言表。一想到自己多年培养之心血,已顿时化为乌有;再看到自己落得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结局,真是欲哭无泪,悲痛至极。自觉精神恍惚。心衰体虚,四肢无力,接连数日卧床不起,只好宣旨罢朝。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办完已故太子朱标的丧事,才稍有好转。但随之而来的重新立储一事,又令朱元璋烦恼不已,犹豫不决。连日来,关于此事,廷议之争愈演愈烈。朝中大臣先是分成两派,从各自利益出发,一派是力谏从皇子中遴选新储,一派是力主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而坚持从诸皇子中选立太子的大臣们又出现了分歧,其中部分提议立皇四子燕王朱棣为太子,而另一部分大臣则提出应按长幼之序立皇次子亲王朱棣为太子。此时支持朱棣的大臣又以朱棣行为不轨为由力主应由朱棣出任新太子。然而大多数朝臣坚持应遵帝制立嫡长孙,绝不可以越过嫡次子,三子而立庶子燕王。后来,那些支持皇次子与支持其它皇子的人眼见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又不甘让势力强大的燕王成为太子,便转而站到了主张立皇太孙一派,朝中坚持立皇太孙的呼声越来越强,成为了主流派。开始时太祖朱元璋也有立朱棣为新太子之意,因此在朱标之外诸皇子中他最钟爱小皇子朱樉,总感到阿神勇威猛,许多方面都像自己,是一个能像他一样刚猛治国的君王。而皇长孙既年轻,又文弱,让这样的人接皇位朱元璋感到很不放心。所以朱元璋一直犹豫不决,难下决心。然而正如“国不可一日无主”一样,“国亦不可一日无信者君”信者君不立,派系之争不止,长而久之,必然会动摇国本。一直拖到这一年的九月,朱元璋终于决定立太子朱标之世长子朱允焕皇太孙,这场立信者的风波才平息下来。然而连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犹豫令朱棣滋长了想当皇帝的野心,他的决定埋下了一场悲剧的祸根。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8章:仕山东弭盗施仁政 赴云南升任布政使(上)”内容快照:
『仕山东弭盗施仁政 赴云南升任布政使(上)』
这年的十一月,在太子朱标病重卧~不起之际,朝廷接报~东盗匪猖獗,已漫及全省。太祖朱元璋命翰林院侍读陈迪放~~头工作,出任~东布政伎司左参政,从三品担起平礼辑盗的重任。陈迪接旨到任后,立即着~调查盗匪泛滥一事,听了有关官员的汇报后,又到济南府监狱视察,发现狱中已是人~为患。他亲自提审了几十名犯人,见这些人一个个~~褴镂,面黄肌瘦,均是~不~腹的平民百姓,并无盗匪模样。当问及因何为盗时,这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