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到南京第一位皇帝孙权迁都建业(229年),历史大约走过了450年。其间,秦王朝约15年;两汉(西汉、东汉)共约405年。
前面说过,南京历史上曾经叫过秣陵,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史书上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10月,秦始皇进行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东巡,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11月,行至云梦(今湖北云梦县),南望九嶷山(今湖南蓝山南境)遥祭虞舜冢。浮江而下,经丹阳(今南京江宁陶吴镇东)、钱塘(今浙江杭州),渡浙江(今浙江钱塘江),登会稽山(浙江绍兴),祭大禹(大禹死在会稽山,也葬在会稽山),望南海(今杭州湾),立石刻词颂秦德。由此北归,经由吴中(今江苏苏州),从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60里)渡长江,至海上,北往琅邪(今山东胶南南)。
《史记秦始皇纪》:“三十七年,上会稽,还过吴,从江乘渡,”这就是说,当年秦始皇来过金陵(南京)或者至少是附近。
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东游自江乘渡江,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后呼为秦淮。”
当年,秦始皇命人开凿的钟阜即今天南京江宁的方山,使秦淮河水流贯金陵境内,泄散王气。并改金陵邑(今南京)为秣陵县(今南京江宁区)。秣,为草,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而应称“草”陵。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割据江东一隅的孙权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今南京)。
因此,南京民间一直流传,“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说。秣陵,又称秣陵关,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南,自越城沿秦淮河南行20多公里(现为江宁区秣陵街道),道通溧水县,为县南要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秣陵县,秦汉以后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到三国时孙权才将中心移向金陵(今南京市区)。元置巡司及税务,明置关,今有镇。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镇。清朝小说家吴敬梓曾经赞曰:“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
东汉末年(220年)魏国代汉,赤壁之战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其中,吴国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城堡。
来到第一座古城堡前,有一幅巨大的简介牌,上面写着:此城为三国时期吴都,是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229—280年),史称孙吴或东吴。由太祖大皇帝孙权始建,终于乌程侯孙皓,传4位皇帝,历时50余年。其间孙皓曾在甘露元年(265年)9月至宝鼎元年(266年)12月短暂地迁都武昌,历时约16个月。扣除这一段时间,东吴王朝实际定都南京的时间约为49年2个月。
(一)东吴大帝
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盖孙武之后也。”据传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的第22代孙,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三国鼎立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也是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立国的皇帝。
孙权的父亲孙坚,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少时为县吏,性阔达,好奇节。中平元年(184年),与朱隽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历任三县县丞盐渎县(今江苏盐城)、盱眙县、下邳县(今江苏邳县东),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曾任破虏将军、长沙太守,后封乌程(今浙江湖州)侯。参加过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战。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吴国太),生四子一女。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一女:孙尚香。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领袖张角在魏郡(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城北)起事,自称黄天泰平。黄巾军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所到之处,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汉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此时,东汉朝廷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硃俊率军讨伐。硃俊表请孙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原从。孙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硃俊并力奋击,所向无敌。一次,孙坚乘胜深入,于西华失利。孙坚受伤堕马,卧草中。军众分散,不知孙坚所在。孙坚所骑骢马驰回军营,踣(bó,倒地)地呼鸣,将士随马于草中找到孙坚。孙坚还营十数日,创伤才愈合,然后继续出战(可见孙权的老子就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大英雄)。
初平三年(192年),袁术派孙坚前去攻打荆州(湖北省江陵城)刘表,被刘表部将黄祖派兵从竹木间暗射而死。时年37岁。葬高陵(位于江苏丹阳司徒镇大坟村北。孙坚之陵墓。高18米,直径130米左右。陵东侧有条河,古称吴陵港。一说位于今苏州盘门外,俗称“孙王坟”。吴太夫人去世后,与夫君孙坚合葬。孙权称帝后改“墓”为“陵”,号“高陵”。孙策的墓也在附近,俗称“孙将军坟”)。
孙坚死时,孙策刚刚17岁,他将孙坚的灵柩运回。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死后也安葬在丹阳司徒镇高陵。事毕,孙策渡江,居留在江都(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后投靠袁术,不得志。兴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余人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孙策善用兵,军纪严明,在江东得到土著豪门顾、陆、宋、张及江北土族周瑜、张昭的支持,很快就占领了会嵇郡、吴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6郡81县,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
史书上说,“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江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
民间传说,当年孙策定江东时,曾在南京的秣陵关打了第一场硬仗,不仅挂了彩,城关也没攻下。秣陵县城在方山以西,当时,孙策的对手是南京土著军阀笮融。笮融,丹阳人,一开始在徐州牧陶谦手下任职,陶谦任命笮融为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一带)宰相。孙策强攻秣陵关不下,只得绕过秣陵关,直取笮融的老板刘繇的老巢曲阿(今镇江丹徒)。后来,在一次战争中,笮融被孙策追到方山(今南京江宁区),落马身亡,据说如今当地还留有笮融倒马涧的地名。一说,笮融是后来与上司刘繇闹翻,内讧而死。袁术称帝时,刘繇率军抵抗袁术,后被孙策打败,逃往豫章,不久病死。当年孙策大本营就在方山南麓,就是现今南京市江宁区的间西村、间东村一带。方山上还有孙权点将台遗址。
孙策占据了江东,雄心勃勃地想向北发展,不料被吴郡(治所在今苏州)太守许贡手下门客的暗算。建安五年(200年)4月,孙策去打猎,正当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窜出3个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仓猝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随从骑马赶到,将3个人杀死。
原来,孙策攻占吴郡时曾绞死了太守许贡,其门客一直伺机为许贡报仇,这次终于得手。孙策自己知道不行了,就将部下张昭等找来嘱咐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意思是:“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人马地盘,可以跟人家较量一番,希望你们好好辅佐我弟弟。”
接着,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意思是说:咱们兄弟俩,要论上阵打仗的本领,你不如我;至于选拔人才,任用贤人,我比不上你。希望以后你好好保住江东这份基业。”同时还交待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说完就咽了气,时年26岁。追谥为长沙恒王,葬高陵(即孙坚陵,据说在今镇江市丹阳司徒镇谭巷村一带。此处为三国吴王陵墓地。武烈皇帝孙坚陵在大坟,孙策在下墩,孙权祖父孙钟墓在西,此地有吴陵港、吴陵桥)。
当年,孙坚死后,“还葬曲阿。及子孙权称帝,追溢武烈,墓曰高陵(《吴志》)”。孙策死后,又葬曲阿,与其父陵在一处,因坟似墩,陵墓亦称墩下墩。
南宋范成大作有《长沙王墓》诗一首:“英雄转眼逐东流,百战功夫土一抔;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
关于孙策的死有两种说法:
第一,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百日内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还能建功立业吗?”奋起虎威,推几大吼,伤口都裂开了,当夜死去(真够种)。
第二,孙策死于于吉(于吉东汉末期的道士,被孙策以“幻惑人心”的罪名斩首)作祟。“小霸王(孙策绰号)怒斩于吉”以后,每一独坐,就好像于吉在左右,心中十分恼火。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不见于吉,如是再三。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1)生来贵相。
孙权于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五年(182年)出生。其祖父孙钟始迁曲阿(江苏镇江丹阳市),定居于县城西门外15里之白鹤山(司徒镇),以种瓜为生。相传孙钟种瓜,瓜结得大又多,甜又香。每当瓜熟时他都要拣一个最大的瓜去供奉三皇寺的神。有一年,三亩瓜田,只结了一个瓜。一天,有3个白衣童子来买瓜。孙钟讲瓜要留着敬神,不卖了。3童子感动地说:“云阳出天子,且看白鹤飞,山下百步处,是你养身处。”说完,飘然而去。若干年后,孙钟死后,家人在百步处掘土安葬时,发现有块青石板,搬开石板,一只白鹤腾空飞去,另一只刚要飞出时,被石板砸坏了一只脚,所以,孙权是跛脚。这当然只是传说而已。孙权是否跛脚,跛到什么程度,能达到几级伤残,似乎没有必要去考证。
但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人帝王将相,生来就与凡人不一样,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会有一些奇异的记载,或说是天命所归,或说是命中注定。这样的记载,同样发生在孙权身上。
据《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相,吾子孙其兴乎!(这属于地地道道的皇帝命,一般人是不可能的)”
意思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怀妊孙权时,梦到太阳拥入了怀中,感到很惊异,就告诉夫君孙坚说:“从前我怀妊孙策的时侯,曾梦到月亮拥入了怀中,现今又梦见太阳拥入了怀中,这是什么缘故呢?”孙坚说:“太阳与月亮乃是阴阳之精华,是极其贵重的象征,这表明我们的儿子将来一定会创立大业的!”
史书上说:“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孙权虽然属犬,却以虎姿坐领江东。孙权生来“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其父孙坚当时还是下邳县丞,见了十分惊异,认为有大贵之相。孙权母甚爱之,将儿子交给其妹抚养,孙权从小就在**同时又是乳母的关爱中成长。
孙权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后,曾于赤乌四年(241年)在苏州城南盘门内建普济禅院,以接纳西域高僧康生会到东吴讲经传法。为报母恩,赤乌十年又于寺内建舍利塔,名报恩塔,即今瑞光寺塔之前身。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秀才(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相当于县长),代行奉义校尉(校尉为部队长之意),一直跟随父兄征战,平定江东。在江东得到土著豪门顾、陆、宋、张及江北土族周瑜、张昭的支持,很快就占领了会嵇郡、吴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6郡81县,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
200年孙策死后,19岁的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孙权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王朝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的统治者。他年纪虽然轻,但是平时喜欢结交朋友,注重人才,在江东官员中,已经很有声誉。
张昭(156—236年),徐州彭城郡人。少时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拒绝应试孝廉而与名士王朗等人讨论时事,深受陈琳(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赏识。东汉末年张昭避乱扬州。孙策举事时,张昭出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器重张昭,有关文武之事均由张昭办理。孙策死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则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
周瑜(175—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据说是被诸葛亮“三气”气死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只见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兄弟),因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福禄)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恆,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大意是,在料理孙策丧事时,文武官员见到了孙权,见他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很有贵人相。过去汉朝的使者刘琬曾见过孙家兄弟几个。那是,孙策平定了江东后,给汉朝进贡,汉朝派使者刘琬回来答礼,孙策的几个弟弟挨个拜见了刘琬。刘琬本来只想礼节性的点点头,可当他看到15岁的孙权后很有感慨,他回去后跟同僚说:“我看孙氏兄弟虽然各自才华出众,通达事理,只有老二孙权形体魁伟,面貌奇特,骨骼不凡,有大贵的表相,寿命又最长,你们记住我的话吧!后来的事实,果然应验了刘琬的预言。
《三国志》明确说到了孙权是个“形貌奇伟,骨体不恒”的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从他的脸型、眼睛和发色来看,有人怀疑他有波斯人的血统,但这种猜测,无从考证。尽管因孙权长得“天赋异禀”,眼睛湛绿,胡子发紫,但还是被关羽斥之为,紫须鼠辈,碧眼小儿。但这丝毫不影响孙权的一世英明。
据《献帝春秋》的记载孙权是:“紫髯将军,长上短下。”有人认为,这样的脸型和身材就是典型的富贵相。因为上身长、下身短的人与别人同坐一起时,就会显得比别人高一截(笑声)。
(2)力据江东。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他牢记孙策临终嘱咐:“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保有江东”便成为孙权立国的基础。
但是孙权并不甘心于仅仅“保有江东”,而是积极寻求向外发展。孙权初见鲁肃,二人“合榻对饮”,鲁肃分析天下形势,向孙权进计:“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指出了占有长江全线在孙吴霸业中的重要地位。
孙权于建安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屡次对黄祖进行征讨,与其说是为报父仇,实际上是要实现“竟长江所及”的战略目标。当时黄祖、刘表,据有荆州(今湖北荆州),处于孙权的长江上游。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终于剿灭了黄祖。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从京口(今镇江市)徙至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并筑石头城为水、陆军基地。18年后孙权定都建业时,放弃了经秦汉400年经营已经富庶繁荣的秣陵旧城,选定依凭长江天险、利于军防的今南京市区的建业城址,营建新都。
有人认为,孙权以建业为都城,是南京真正成为城市的开端。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建康都城;南唐的金陵都城;以及明代南京城以至今日南京市,都是在吴都建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为防范魏王曹操的侵犯,孙权作濡须坞(即在濡须水两岸,修筑城寨,称濡须坞,也称偃月坞)作为防守。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40万人马攻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南),饮马长江。孙权率兵7万迎击。曹操出兵攻占水中沙州失利,孙权数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在濡须口乘船观察曹操军营的阵容,异常镇定自若。当时,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孙权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回转时还奏起军乐。曹操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在曹操**荆州之际病死,其子刘琮以荆州投降曹操)儿子若豚犬耳!”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人认为曹操除了佩服孙权的政治谋略外,孙权的身材相貌,体魄精神,也强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才说出这番话的。
孙权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正要上涨,您应当赶快撤军。”另附的一张纸上写着:“您不死,我就不能安宁。”曹操对部将们说:“孙权不欺骗我。”于是撤军返回北方。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5月,汉献帝刘协进封魏公曹操为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2月,曹操又来濡须口攻打孙权。3月曹操撤军,孙权派都尉徐详到曹操那里请求投降。曹操派使者回复,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发誓与孙权重结姻亲。
4月,献帝下诏:魏王曹操可用皇帝专用的旌旗,出入同帝王一样称警跸,实行戒严和清道。10月,献帝下诏增加魏王曹操的特权:魏王曹操所戴王冠可有12条旒,可乘金根车,以6匹马驾驶,可设5时副车。
刘备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随政府军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官渡之战后,刘备投奔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从建安二年(191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兵锋转而南向。
对曹操来说,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个是东吴的孙权,据有扬州6郡。另一个是荆州的刘表。
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接着,曹操又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大败刘备。曹操占了荆、襄(今湖北襄樊)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
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也历数了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这一战争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至11月(一说,208年至次年)。
(3)三国鼎立。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至11月,孙权和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当时孙权、刘备联军的诸葛亮和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据有关资料记载:周瑜问怎么才能得到东风。诸葛亮让周瑜筑造七星坛,他在坛上作法,借三日东南风破曹。周瑜一听,病竟然完全好了。
七星坛筑成,诸葛亮披头散发,赤着双脚,身上穿件道士用的法衣,开始借东风。到三更时分,果然吹起了东南风。
黄盖早已准备好20艘火船,船内满载芦苇一干柴,灌了鱼油,铺上硫磺,到了三更天,直驶曹营。待曹操明白过来,为时已晚。黄盖的船一点上火,火趁风势,风助火威,20艘火船冲入曹军的水寨,曹军大败。冲天的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
赤壁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奇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只有5万人左右。曹操的兵力据说不少于30万。在双方兵力对比如此悬殊,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前连战皆捷的情况下,孙、刘联军赢得胜利,确实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五年(210年)12月,周瑜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去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新近在赤壁大败而归,担心内部有人叛变,不能同将军用军队交战,我请求与奋威将军(孙坚弟弟的儿子,丹阳太守孙瑜)一起进军,夺取蜀地,并吞张鲁。然后,留奋威将军牢固地守卫那里,与马超结成联盟。我回来与将军据守襄阳,紧逼曹操,这样,就可以规划进取北方了。”孙权同意这个计划。
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在途中病势沉重,上书给孙权说:“人寿的长短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实在不足惋惜。我只恨心中的微小志愿尚未实现,再也不能执行您的命令罢了。现在,曹操在北方,疆场并没有平静;刘备寄居在荆州,好像是在家里养了一只老虎。天下的大局,还在动荡不定,这正是大臣和将士们奋发忘食之时,也是您思虑运筹之日。鲁肃为人忠烈,临事不苟,可以接替我的职务。假如我的建议可以被采纳,我就虽死不朽了。”不久,周瑜在巴丘去世。孙权得到消息后,十分悲痛,大哭着说:“周瑜有辅佐帝王的才能,现在忽然短命而死,我依靠谁呢?”孙权亲自到芜湖去迎接周瑜的灵柩。
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军队,命令程普兼任南郡太守。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与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同意,于是,从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番阳郡;从长沙郡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汉昌郡;又任命程普兼任江夏郡太守,鲁肃为汉昌郡太守,率军驻在陆口。后来,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然后将头颅送给曹操。这件事后来演绎成一段“嫁祸于人”的故事来。
据传,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满心得意。谋士张昭说:“你这是闯了大祸,刘备一定会来报仇。”孙权不知如何是好。张昭说:“可将关羽头献与曹操,证明我们是受曹操的指使,刘备必攻打曹操,我们可坐收渔人之利”。于是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
曹操见着关羽头后,十分高兴。主薄司马懿说:“此是孙权嫁祸于人,现在东吴杀了关羽,怕刘备报仇,所以把关羽首级献给你,以使刘备迁怒于我们,孙权坐收渔人之利。目前只有厚葬关羽,刘备才不至于怨恨我们”。
曹操依计而行,厚葬了关羽。刘备闻之,果然只恨东吴,发誓要倾国出动报与东吴不共戴天之仇。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为给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了夺取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8岁的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又作“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用“火烧连营”之计大破刘备。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十代故都之东吴帝国①”内容快照:
『十代故都之东吴帝国①』
(4)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后,魏、蜀、吴主相继称帝。魏国。曹魏5帝: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共46年。蜀国。蜀汉2帝:刘备、刘禅,共43年。吴国。孙吴4帝:孙权、孙休、孙亮、孙皓,共52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刘备自称汉中王,立儿子刘禅为王太子。11月,魏王曹~~表给皇帝,~荐孙权为票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荆州牧,封为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朝~贡,又将被俘虏的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