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末帝孙皓
乌程侯孙皓(242—284年),字元宗,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一名彭祖,字皓宗(元宗也好,皓宗也罢,这个“宗”字与“终”字音相通,是否在冥冥之中就意味着,东吴王朝到他这一代要结束呢),又称末帝。是吴国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永安七年(264年)即位,265年4月,改年号为甘露。在位17年。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孙皓死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284年),时年42岁。
孙休在位时曾封孙皓为乌程侯。孙休病重时,丞相濮阳兴见魏国已经攻灭蜀汉,下一步必欲攻灭东吴,担心太子孙湾年幼,难以担当保卫国家的大任,于是改立23岁的孙皓为帝。
永安七年(264年)12月,孙休葬定陵。有记载说,朱彝尊曰:“《吴志》不言定陵所在。顺治中,海宁邵湾山居民穴地的隧道,行数百步,道穷有碑,乃孙休陵也。冶铜为门,门有兽缳,两狻猊夹门左右,坚不可入,未发而为怨家所首,亟以土掩之,此地志所不载也。”封滕皇后父滕牧为高密侯,吴历曰:牧本名密,避丁密,改名牧,丁密避牧,改名为固(因相互避讳而改名)。
甘露元年(265年)7月,孙皓逼杀景后硃据女(孙休硃皇后),亡不在正殿,在苑中小屋治丧,众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孙休四子到吴小城,寻复追杀两个大一点的儿子。
孙皓即位后,封太子孙湾为豫章王,追谥其父孙和为文皇帝,尊母何氏为太后,加丁奉为右大司马,次年改为甘露元年。孙皓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大修宫舍,奢侈荒淫,后期更宠信佞臣岑昏,整天饮酒作乐,朝政昏暗,大失民心。
甘露元年(265年)9月,西陵督步阐(步骘的儿子)上表,请求孙皓迁都武昌,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第二年改年号宝鼎。
宝鼎元年(266年)12月,孙皓又将国都迁回建业,派皇后的父亲、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留镇武昌。至此,孙皓迁都武昌历时仅约16个月。其真实目的,大概是要摆脱建业豪族的控制。建业已经成为豪族的大本营,而且离吴郡豪族的根据地太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气”说。汉晋春秋曰:“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故皓徙武昌”(《吴书三》)。这次迁都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一方面,武昌山多土薄物产不多,朝廷的一切生活享用,要由扬州的老百姓负担。交纳大量的税收,供应皇家吃穿,已经逼得老百姓难过日子了;另一方面,还要把这些东西从长江下游往上游运送,更是劳民伤财,引起了朝廷内外强烈的不满。一致认为,以武昌做都城很不适宜,有人甚至激动地说自己和武昌不共戴天:“宁喝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可建业死,不愿武昌活。”很快,建业发生了一次动乱。孙皓意识到情况不妙,便听从了陆凯的劝说,将首都搬回了离开一年多的建业(看来南京是不能轻易丢弃的)。由卫将军滕牧(国丈、孙皓的岳父)留镇武昌。
宝鼎二年(267年)6月,孙皓建造昭明宫。俸禄2千石以下的官吏,都亲自进山督促伐木。大规模地开辟苑囿,兴建土山、楼台,极尽才艺工巧,工程、劳役的花费以亿万计算。孙权时,建有太初宫,方3百丈。孙皓建的昭明宫方5百丈,避晋(司马昭)讳,又称显明宫。12月,孙皓移居之。孙皓的奢侈可见一斑。
建衡元年(269年)正月,孙皓立儿子孙瑾为太子。建衡三年(271年)10月,破交阯(今越南),分交阯为新昌郡。11月,凤皇集西苑,大赦,改明年为凤皇元年。
凤皇二年(273年)“(秋9月)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
天册元年(275年)吴郡言掘地得银,长1尺,广3分,刻上有年月字,于是大赦,改年。
天玺元年(276年),吴都言临平湖自汉末草岁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又于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4寸,广2寸余,刻上作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
咸宁五年(279年)4月,西晋名将、益州刺史王濬(濬通浚)上书请求速伐东吴,王濬对晋武帝司马炎说:“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实际上,此时王濬的年龄已有73岁,他仍然坚决要求率军伐吴,可见其人老志不老。11月,晋朝举兵伐吴,派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从涂中(今安徽滁州)出兵,安将军王浑从江西出兵,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今湖北省武昌),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和巴东监军鲁国人唐彬从巴、蜀进军,东西合计共有20余万人。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也即孙皓天纪四年,孙权开创的东吴王朝,进入了最后阶段。从277年到280年3月,东吴末帝孙皓在位期间,一共使用了8个年号,天纪是第八个年号,共用了4年。
太康元年(280年)2月,王濬、唐彬打败了丹阳监盛纪。吴军曾将江边浅滩上的要害区域,用铁锁拦住,还打造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中放进江里,用以阻挡战船。王濬造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一个木筏,长、宽都有100余步。王濬让人扎了许多草人,草人披铠甲,拿兵器,放在大木筏上,让水性好的人与木筏走在前面,遇到铁锥,铁锥就扎到木筏上,被木筏带走了。王濬又造了许多大火把,火把长十几丈,有几十围粗,用麻油浇在火把上,把火把放在船的前面,遇到铁锁就点燃火把,一会儿功夫,铁锁就被火把烧得融化而断开,于是战船就无所阻挡。18日,晋武帝下诏书说:“王濬、唐彬已经平定了巴丘,再与胡奋、王戎一同平定夏口、武昌,顺长江长驱直入,直到秣陵。王濬从武昌顺着长江直接向建业进逼。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领舟师1万人抵抗。张象的部下望见王濬的旌旗就投降了。
这时候,孙皓君臣闻王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王濬传》)。江中满满的全都是身披铠甲的王濬的士兵,旌旗映照着天空,威猛的气势极其盛大,十分恐惧。
孙皓为了活命,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谋,分别派遣使者向王浑、王濬、司马伷奉上书信请求投降。
王濬军乘势东下,过三山矶(今南京西南),3月15日这一天,王濬的8万士兵,乘着相连百里的战船,擂鼓呐喊进入石头城(今南京)。
孙皓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来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
据《晋阳秋》记载:“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残存的文武百官,也出城投降。至此,东吴政权灭亡。三国时代也就此结束。
这里的《晋阳秋》实际上是应该是《晋春秋》,因当年作者孙盛(著名的东晋史学家),为避讳东晋元帝司马睿妃郑阿春,所改。
太康元年(280年)4月28日,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赐予孙皓爵位归命侯。29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康。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濬的部队,聚餐饮酒5天。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二、十代故都之东晋王朝②”内容快照:
『二、十代故都之东晋王朝②』
三国归晋,也就是说曹魏(曹~)、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建立的三国,最后被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先是,蜀建兴元年(223年)4月,刘备病~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城东)。其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为蜀国皇帝。蜀炎兴元年(263年),后主刘禅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出城投降魏国名将邓艾。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蜀汉灭亡。魏黄初七年(226年)5月17日,魏文帝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