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这几日感觉越来越不好,刚吃点东西胃里就像翻江倒海,不一会儿就都吐了出来,更别说喝那苦哈哈的汤药了。无奈,他只能靠着喝几口小米汤苟延残喘,整日里头昏眼花,耳鸣心跳,虚汗淋漓。
开始,他以为自己只是偶染风寒,将息几日也就会慢慢好起来,可几日下来,不仅毫无好转的迹象,病势反而愈显沉重,从每日来探望他病情的亲戚、大臣们的言谈和表情中,武王已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在逐日恶化,因此心情也就愈发焦虑起来。
他眉头紧蹙,双目紧闭,牙关紧咬,气息十分微弱,好似沉浸在昏睡之中,但其实他的头脑里此刻却异常清醒,他已不再渴望奇迹发生,在万民面前重现他生龙活虎的丰采,而更多地是在考虑王位的传承和王朝的命运。
按照几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传位的惯例,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自己死后完全可以由大儿子姬诵继位,但由于几十年来自己一直是紧随父亲文王身后南征北战,东讨西伐,虽然成婚不晚,得子却迟,直到五十多岁上才生下长子姬诵,此时也只有十二三岁,尚未成年。若是打破常规,提前举行加冠典礼,虽然继位不成问题,名正言顺,但要靠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娃娃来治理刚刚取代商朝、百废待兴的周王朝,却是嫩竹竿难挑大梁,很可能会葬送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成为二世而亡的短命之君,因此,此时由儿子继位,显然危机四伏,社稷不稳,时机不够成熟,所以必须考虑一个万全之策,既能确保子承父业,又能确保江山永固,为此,周武王姬发绞尽脑汁,前思后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眉目。
武王的父亲文王娶的是商王帝乙的妹妹太姒,那是在文王为报杀父之仇,向商王文丁宣战被重创之后,周族与商朝的关系一度由附属变为敌国,但因那时的商朝忙于同东夷开仗,不想腹背受敌,因此并没有穷追猛打,灭亡周族,而是在文丁之子帝乙继位后,为了改善商朝同周族的关系,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周文王。当时。文王虽然极不情愿,但因考虑到周族与商朝实力悬殊,要想取而代之,尚需韬光隐晦,从长计议,因此不得不接受了这桩政治婚姻。好在帝乙的妹妹太姒并没有摆大国公主的架子,而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挑着走”,对周文王温柔体贴,最终使文王改变了对太姒的态度,与她恩爱缠绵,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与她共同生育了十个儿子。
武王本身并非长子,而是次子,只因他的哥哥伯邑考以太子的身份被商王帝乙的儿子帝辛(也就是商纣王)作为人质,被迫在商都朝歌过着虽然锦衣玉食但却没有人身自由的软禁生活,后来又被商纣王做成人肉汤,逼着父亲文王喝了下去。从此,周族与商朝在杀父之仇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杀子和杀兄之恨,更坚定了周族灭商的决心,终于在文王去世后的第二年,武王以“太子发”的名义,高举文王的旗号,亲率数万甲兵,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帮助下,一举击溃了数十万众的商朝军队,打进朝歌城,灭亡了不可一世的商王朝。
由于多年征战,风餐露宿,积劳成疾,使得武王一病不起,这才把传位之事很快提上了议程。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2”内容快照:
『2』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四弟、此时任周王朝太傅的周公姬旦。四弟诞生时,武王已有四五岁光景,他只模糊地记得那是一个朝霞~天、旭日东升的早晨,后来听大人们说,四弟的名字就与他诞生的时辰有关,因为“旦”本~就是一个象形字,它所描绘的正是一轮~日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景象。而自己的名字“发”也与自己的习惯有关。听大人们说,还在襁褓之中时,自己就好哭,几个保姆都哄不好。开始,保姆们以为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