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针神 [目录] > 第3章

《针神》

第3章第二节 ~睡大觉的学生

作者:华汉针神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或许因为郑明德太顽皮,父亲决定让儿子早点上学。

父亲的想法是,只要他上了学,玩心就会收敛。但当地学校对入学儿童的年龄还是有一定规定的,年纪太小,不让入学。因为父亲长年行医,远近有些名气,便找到当地小学校长,请他帮忙。于是爱捅马蜂窝的郑明德,提前进了学堂。这一年,郑明德不到五岁。

但进了校门的郑明德还是我行我素,玩心不改。

一天,校长找到父亲,说,你这儿子,太调皮了,老师在上面大声讲课,他在下面小声说话,整个一个拌汤嘴!校长说着拿出一本课本,指着课本说,你看看他的书,人家的书还是新的,他的书却已经揉得像鸡皮,缺皮儿少页的。唉!校长说完,一声叹息,走了。

校长这一声叹息,让父亲感到羞愧,他觉得自己的儿子给老师带来这么大的烦恼,他这个当父亲的,很没面子。

父亲气得回家把郑明德狠狠揍了一顿。但揍也不管用,该调皮时郑明德照样调皮。而且父亲越打,他的逆反心理越重,越不按父亲的要求去做。比如,父亲自己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本希望儿子也写出一手好字,能子承父业,光宗耀祖。谁知越要求他好好写字,他越不好好写。这种逆反心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郑明德至今也不能像父亲那样,写一手漂亮的好字。

郑明德虽然调皮,但却天资聪颖,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为父亲挽回了不少面子,也让父亲引以为骄傲。父亲因此常常在乡亲们面前不无得意地说,我们家的明德比谁家的孩子都小,但他考试的分数,却比谁家的孩子都高!

郑明德整个小学时代,虽然谈不上一帆风顺,却也没经受太多的苦难,至多也就是品尝到了一点来自父亲手中棍棒的皮肉之苦。但这点皮肉之苦并未给他留下什么苦涩的记忆,倒是有两件事情,给他幼小的心灵抹上了阴影,直至后来长大成人,忆及往事,郑明德仍会感到心有余悸。

一件事是在1953年的一天,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老师对他们说,今天不上课了,要带他们去参加一个群众大会。群众大会在灵山寺村的操场上召开。到了会场,郑明德才知道,所谓的群众大会,其实就是批斗会,批斗几个“反革命分子”。小孩子虽然是非不分,却爱看热闹,郑明德也不例外。他一到会场就拼命往人群里挤,想找个最佳位置看个究竟。等好不容易挤进去一看,被说得心惊肉跳的“反革命”,原来居然是个女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郑明德心中一愣,怎么还有“女反革命”?而且还是一个像自己奶奶一样的老太太?

“女反革命”被五花大绑押在台上,背上还插着一个牌子,上面写有一排非常醒目的大字,这些字郑明德认不全,只认得“反革命”三个大字。就听主持人拿着纸喇叭,向着下面的群众喊话。群众很快被煽动起来,个个满腔激愤,义愤填膺,然后就跟着主持人狂呼乱喊起来。

主持人问“女反革命”,你与人民为敌,知罪吗?

“女反革命”回答的声音很小,几乎等于没说。

主持人就问群众,老乡们你们能听见她说什么吗?

下面的人齐声答道,听不见!

主持人就冲着“女反革命”厉声吼道,杨志星,大声点,后面群众听不见!

“女反革命”弓着腰,身体微微颤抖着,像随时都要倒下去的样子。不难看出,她已经极度虚弱了,不是她不想大声说,而是她已经丧失了大声说话的力气。

但听到主持人的话,“女反革命”的**还是蠕动了一下,想说什么,又发不出声来。

群众还是听不见“女反革命”的声音,情绪顿时变得激愤起来,所有人都高高举起拳头,挥动着,吼叫着,场上的气氛变得热烈而紧张。

突然,会场上出现了少有的宁静,人们的面孔又回到了正常状态,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停止了呼喊,静心等待着对“女反革命”的宣判。

宣判结果,“女反革命”死刑,立即执行!

郑明德的心再次被震惊了,久久愣在那里,一动不动。弟弟的死,曾经令父母痛苦不堪,也让他第一次领受到了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对他幼小心灵造成的伤害,一生都是很难愈合的。

一条生命也就这样结束了。

后来,郑明德从大人们那里得知,老太太其实并没犯什么杀人放火的罪,只是因为参加了一个叫一贯道的宗教组织,搞了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而已。

这是郑明德第一次听到宣判死亡的场面,当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会带给他深远的影响;更没有想到在他后来的生命中,如此残酷的场面差一点竟会落到自己头上。

第二件事是在1957年,后来所谓的“反右时期”。那天,郑明德正上音乐课。音乐老师是一位女教师,姓柳,名英,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人长得很漂亮,声音也很好听,孩子们都喜欢听她讲课,都喜欢听她唱歌。那天,柳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唱《东方红》,正唱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时候,突然两个人闯进了教室。

你是柳英吗?来人问。

柳老师点点头,问道,你们找谁?

来人没有回话,而是侧身闪到一边,孩子们看见,来人的身后,是柳老师的丈夫,被五花大绑地捆着。

郑明德和所有孩子一下子全傻了,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是你的丈夫吗?来人问道。

柳老师呆住了,先是错愕不已,接着是痛苦,继而是绝望。但柳老师眼里尽管泪光闪闪,却始终没有流出来。

是的,他是我丈夫。柳老师的声音虽然很低沉,却像唱歌时的重音,很坚强,没有一丝伤情。

那好,你有什么话快说,我们要把他带走了。来人冷冷说道。

柳老师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望着丈夫。丈夫也望着她,在两人的久久对视中,谁也没说一个字。但他们好像都明白对方心里想说什么。

柳老师的丈夫很快被带走了。

直到这时,柳老师一直忍含着的泪水才流了出来。看到这一幕,郑明德觉得大人的世界好是奇怪,像戏?像谜?像作业本上一道难解的算术题?

后来,郑明德从大人们那里得知,别看柳老师表面上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她的命其实很苦。她的第一个丈夫是国民党县长,刚解放的时候,就被打倒了;后来好不容易和第二个丈夫结了婚。可刚结婚不久,第二个丈夫又莫名其妙的成了右派,被抓走了。而且,听说抓走后被关在一个很远很远的监狱里,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柳老师的事让郑明德难受了整整一个礼拜之后,他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之中。郑明德的学习一直不用父母操心。他对自己初中升学考试,也一点不担心。而且老师也认为,像他这么好的成绩,全班凤毛麟角,如果他都考不上,谁还能考上呢?

的确,在同期学生中,郑明德很有实力,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成绩单上的。数学,他似乎很有天赋,毫不费劲就总是考第一名;语文,却得益于他自己的那个“小图书室”。

儿时,郑明德家里虽然物资条件比较贫乏,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在那间虽然破旧的瓦房里,他有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财产,那就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小人书的大纸箱!这个大纸箱,后来他对外称它为“小图书室”。在这个“小图书室”里,郑明德读了不少小人书,知道了不少故事,知道了不少英雄人物,其中读得最多的就是《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书中的绿林好汉和神鬼传奇让郑明德百看不厌。郑明德对英雄豪杰的崇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此外,唐诗宋词也是郑明德纸箱里常见的书。那时的郑明德还未真正懂得那些诗词的价值,但他就是喜欢那些分成一行一行的文字,这些分成一行一行的文字念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而正是这些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的文字,无声地浸润、滋养着郑明德的心田。

当然,郑明德的“小图书室”,也引来了不少同学的光临。于是,在他家的小院里,总是常年放着一些木头桩子和自做的小板凳,他和他那帮儿时的同学对世界的探讨与了解,正是从这些木头桩子和小板凳上开始的。

郑明德的语文和作文水平之所以明显高于其他同学,是因为每次老师布置完作文后,别的同学三言两语就写完了,再往后,就不知道怎么写了,也没话可写了;而他,只要拿起笔来,就有好多句子从脑子里不断冒出来,想停也停不住,所以常常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有一次,学校组织他们到一个叫炉丹村的农场去参观。这个农场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示范农场,以科学种植为特色,种的蔬菜长得非常好,全是些新品种。第一次看到有一米多高的豇豆,郑明德感到很惊奇,没想到豇豆还可以长这么长。科学真是太神奇、太伟大了!参观结束后,老师让大家每人写一篇作文,别的同学都不知道怎么写,只有郑明德感触很深,拿起来笔来,一口气就洋洋洒洒写了1400字!

这是小学时期郑明德写得最长的一篇作文,也是学校有史以来学生写得最长的一篇作文。

看到这篇形象生动的作文,老师喜不自禁,马上把它作为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了,并在家长会上也多次提出表扬。多年以后,尽管郑明德早就离开了这所小校,老师依然还是把他写的这篇作文当成示范文,在课堂上一次次地向学生们朗读,在家长会上一次次地向家长们夸耀。

然而,这样一个让家长为之骄傲、让老师引以为豪的好学生,居然没有考上初中!

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在考场上。

那个年代,小学升初中,考试是非常严格的,竞争也很激烈。当时考场设在户县县城,从灵山寺村到县城,得走十多里路,对常年习惯走路的乡民们来说,这点路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对像郑明德这样一个小学刚刚毕业的孩子来说,却是一次远行,而且是他的第一次远行。所以为避免迟到而影响考试,父亲带着他,凌晨4点就徒步出发了。

然而,错就错在头天晚上睡得太晚,第二天起床起得太早!郑明德急急忙忙赶到考场时,考场的门还没开呢。

考试开始后,郑明德接过老师发下的考卷,匆匆浏览了一遍,心中暗暗窃喜,因为几乎没有他不会做的题,于是一直绷紧的神经顿时松懈下来。开始,他还认认真真地做题,可答卷还未做到一半,就怎么也抵挡不住突袭而来的睡意,眼睛一闭,便进入了梦乡。

这一觉,郑明德睡得很香很香。

不知过了多久,刺耳的铃声突然将他惊醒,他睁眼一看,同学们全都放下了笔,每份卷子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各自的面前,然后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考试难道就这样结束了?有这么快吗?怎么会呢?郑明德不信。

但活生生的事实就在眼前——考生们已经开始纷纷退出考场了,只有他自己还坐在那里发愣。他下意识地低下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卷子,顿时浑身直冒冷汗,眼前**,满脑子只剩下两个字在嗡嗡作响:完了!

考场外,一直守候在烈日下的父亲,此刻正满怀希望地等着他的好消息。

孩子,走吧,考试时间已经到了。一位老师来到他身边说,然后毫不客气地收走了他那卷子。

郑明德沮丧地垂着头,很不情愿地走出了教室。他老远就看见了父亲,父亲向他招了招手,还望着他笑呢!

他假装没看见,迈着细碎的步子,向父亲走去。在走向父亲的过程中,他尽量延长着时间。他一边走,一边反复问着自己,怎么就睡着了呢?怎么就睡着了呢?是不是在做梦呀?

他懊恼极了,也后悔极了!

然而,一切都晚了。

他必须面对父亲。

他还没走到父亲跟前,父亲已经走到了他的面前。

怎么啦?父亲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郑明德望着父亲,惊慌失措,如梦初醒,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好。

到底怎么啦?父亲有点急了。

我,我睡着了!

什么?你你你,你考试还睡大觉!?父亲吃惊地望着他,不敢相信他说的是事实。

他认真地点了点头。

哎呀,那是考场,怎么能睡觉呢?!在太阳下站了两个小时的父亲,这下彻底傻了!因为父亲很清楚,儿子睡这一觉,意味着什么。小学升初中,一共就考两门,这一门睡觉,另一门即便考了100分,也等于零!

这次考试的结果是,盛怒之下的父亲,把儿子狠狠揍了一顿。

接下来的问题是,郑明德上不了初中,下一步怎么办?小小年纪,不上学,干什么?又能干什么?难道回家种一辈子的地?放一辈子的羊?

看着气急败坏的丈夫和愁眉苦脸的儿子,母亲也忧心忡忡。一夜未眠的母亲终于闪出一个念头:能不能让儿子补习一年,明年再考?

郑明德的母亲,虽是乡村常见的一位家庭主妇,却很有主见,很有外交手腕,很有男儿风度,家中凡是有关人际方面的“外交事务”,全都由她一人包揽。由于父亲在性格上有许多毛病,比如太耿直,太刚烈,因此常常在外面惹出一些矛盾和纠纷,得罪一些人。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母亲出面协调解决。打小时候起,郑明德就知道,只要父亲在外面有了解决不了的纠纷,母亲就必须出马,而但凡母亲一出面,纠纷便迎刃而解,矛盾便烟消云散,事情肯定会有个圆满的结果。母亲的精明,母亲的能干,以及母亲的为人,方圆数里,无人不晓。后来,郑明德在看样板戏《沙家浜》时,才突然领悟到,母亲正是阿庆嫂一类的角色。

所以,像郑明德补习的事,也只有母亲去做了。但那个年代,不仅考学严格,补习也是一件难办的事。

母亲找到郑明德的小学校长,谈了让儿子补习的想法。校长对郑明德的这次落榜,也深感意外和遗憾,得知郑明德考试失误的真实原因后,便爽快地答应了母亲的请求。

就这样,郑明德重新获得了一次升学的机会。

但这一年的夏天对郑明德来说,毕竟是一个灰色的季节。在这个灰色的季节里,郑明德遭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而正是有了这一次挫折,他一夜间好像长大了许多,不懂事的他忽然也变得懂事起来了,最具体的表现是,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调皮贪玩稀里马哈了。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第三节 父亲是个“国民党”?”内容快照:

『第三节 父亲是个“国民党”?』

1958年,郑明德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了~县第五中学。第五中学是~县有名的重点中学。由于他在班里学习成绩优秀,十三四岁的郑明德,已经官居“~职”,当~学习委员和大队~宣传委员了,他加~了少先队。在学校,郑明德是老师们的骄傲,因为他每门功课都是五分。学校初中~一年级共有四个班,老师们常常在同学中说,你们四个班,哪个班有像郑明德那样,门门功课都是五分的!而郑

~~

>> 阅读第4章 第三节 父亲是个“国民党”?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