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逐渐升级,政治风暴在全国愈演愈烈,各个大学的“革命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郑明德所在的西北工业大学同样如此。学生们在造反,在批斗,在游行。
教郑明德化学课的是一位老教授,她和丈夫都曾留学日本。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祖国建设,他们毅然从日本返回祖国。然而就是这样两位有着赤子之心的老知识分子,就因为有了留日的经历,在这场运动中也在劫难逃。只要有批斗会,夫妻双双就会被造反派抓去,在脖子上挂上写有“打倒汉奸”、“打倒日本特务”的牌子,然后押去游街,或者批斗。
下午,郑明德路过操场时,看到老教授夫妇又被造反派押着去了批斗会场。会场就设在学校的操场上,红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早已严阵以待。郑明德不忍心看到教授挨批斗的样子,就远远地站在路旁。就是平时,遇到这种事,他也总是能躲就躲,能藏就藏,尽量不把自己卷进去。大学时代的郑明德,早已不是那个入不了团就责怪自己出身不好的初中生了,他已经有了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一直远离着那些造反的同学,更不愿意加入任何红卫兵组织。但对老教授的命运,他却格外的关心。作为她的学生,这段日子里老教授所受到了怎么样羞辱,他是很清楚的。
这时,从会场传来打倒老教授的口号声,郑明德的心一阵紧似一阵。这天天气格外炎热,是入夏以来西安最热的一天。他想到老教授被批斗的样子,心里就扑通扑通跳个不停。他想,老教授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又不好,能受得了这种精神与**的双重折磨吗?何况还是那样一种**的场面呢!但在那个年代,他一个学生,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很清楚,自己能给予老教授的,也只有同情和担忧罢了。
这些日子以来,郑明德听到的、看到的悲剧与闹剧,实在是太多了。有一对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夫妻,丈夫在上厕所时,把报纸当作手纸用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把报纸当手纸是常事,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这本来没什么奇怪的,但很不巧是,那天丈夫拿报纸进厕所时,没注意到那张报纸上印有毛**的像,于是就像平常一样用报纸擦了屁股。结果妻子在打扫厕所卫生时,发现纸篓里印有毛**老人家的像的报纸居然被丈夫用来擦了屁股,马上一边高高举着擦过屁股的报纸,一边大声哭喊着跑去报告了组织。当天晚上,丈夫就被当成“反革命分子”抓走了!
还有一件事情,也让郑明德哭笑不得。学校直升机专业有一个工人师傅,“文革”中很“左”,“革命”热情很高,伶牙俐齿,干劲冲天,所以每次批斗会都是由他带头呼喊口号。然而没想到,在一次批判会上,正因为他喊了一句口号,便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那天,批斗大会照常进行,批判口号照常由他带头呼喊。主持人刚一宣布大会开始,他便迫不及待地带头呼喊起来:
“打倒XXX!”
“打倒XXX”。
下面的群众刚跟着他一起狂喊。
也许是革命热情太高,也许是太急于想表现自己,这个工人师傅人喊着喊着就喊晕了头,他刚喊完前面两句,接着又义愤填膺地喊了一句:
“打倒毛**!”
台下的群众刚要跟着他喊:“打倒……”,突然意识到不对,马上戛然而止。于是场面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人们全都傻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但有几个脑子反应快的,立即清醒过来,冲着那个工人师傅就吼叫起来:
反革命!他是反革命!他喊反动口号!
顿时,人群沸腾了!愤怒了!人们扑上去,把那个工人师傅按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再五花大绑地捆了起来,然后又将一块不知道是为谁准备的“反革命分子”牌子,挂在他的脖子上。刚才还在批斗别人的人,眨眼间就变成了被批斗者。施主与乞丐,革命与反革命,瞬间便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因此,在那个闷热难熬的下午,当郑明德听着从操场那边传来的打到老教授的口号声时,在心里一直替老教授捏着一把汗。他不希望类似的悲剧在老教授身上发生。
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
第二天一大早,郑明德在去食堂吃饭,刚要准备进食堂,一个同学突然跑到他的面前,拉住他的手,就往外跑。
同学一边跑,一边**着说,快,出事了!出事了!
出什么事啦?郑明德问。
老教授出事了!同学轻声说着,声音很低,一副痛苦得快要哭出来的样子。
郑明德脑子轰地一声,脑海顿时**,全身好像都在发抖。不会出什么事吧?怎么会呢?他不停地自言自语。他不知道同学把他带向哪里,也顾不上去想,只是跟在同学后面跑啊跑。清晨的风吹过来,掠过他的头顶,他感到阵阵发冷。胸口好像也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憋闷得他难以忍受。
终于跑到了一幢楼前,他抬头一看,正是教授的家。此时,楼前已经围了一大堆人,大多是老师,他们正冲二楼指指点点,并且小声地议论着什么。
听说是服了毒!
哎,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教授的女儿,可怎么办呀?
听说昨天批斗时,打的太狠了,硬逼着让她承认是日本特务。真是可怜啊!
…………
郑明德站在楼下,迟迟不敢抬头,他怕看见那个可怕的场景。但对教授的关心又使他不忍离去。他就站在那里,站在老教授的楼下,痛苦着,矛盾着,泪水不知不觉便忍不住夺眶而出。
哎,你看,老教授的白发!身旁的同学指着楼上的一个窗户,低声对他说道。
郑明德终于抬起头来,向二楼的一个窗户望去——天啊,那是怎样的一幕啊!老教授趴在窗前,只有半张脸露在外面,另外半张脸则被一头零乱的白发遮住了。那**来的半张脸充满了痛苦,充满了绝望,已经完全被扭曲了,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尤其是那一头在窗前飘拂的白发,在风中恣意飞舞,如同根根颤抖的银针,针针刺扎着郑明德的心。
身旁不时有人发出低声的叹息。
郑明德仰着头,望着窗前老教授那一头白发,眼睛像凝固了一般,久久不动。他知道,那一缕缕白发虽然还在窗前飘动着,可头发的主人再也不能动弹了。昨天,老教授还在讲台上讲课,短短一夜间,却是生死两个世界里了。郑明德不敢再往下想了。
一阵风吹来,他感到阵阵寒意,置身于一片冰天雪地里。很快,学校有关部门的人赶到了,围观的人们渐渐离去。郑明德望了老教授最后一眼,也拖着沉重的步子离开了现场。
下午,郑明德得知了事情的大致经过。原来,老教授昨天在批斗会场受批斗时,“造反派”非要她承认是汉奸,是日本特务,她说不是。让她揭发老校长的罪行,她怎么也不揭发,说老校长没罪。“造反派”就对她拳脚相加施加压力,但她还是不揭发。结果又是一顿暴打!当晚,回到家中的老教授再也无法忍受这非人的折磨了,便吃下了早就准备好的安眠药!服药之后,精神与**的痛苦开始交替折磨着她,当她实在难以忍受地狱般的煎熬时,便用尽生命最后的一点力量,艰难地向窗前爬去——也许是想向窗外发出呼救,也许是要向世界发出生命最后的呐喊……总之,就在那个瞬间,她那一头飘逸的白发便被命运之手永远定格在了窗前,定格在了风中,定格在了人们深深的记忆里,也永远镶嵌在了郑明德的心里。
当晚,悲痛且又茫然的郑明德躺在**,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恐惧之中。由学校的老教授,他想到了家中的老父亲。不知怎的,他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父亲离去的那个情景,还有父亲看他的那个眼神,悲伤、忧郁、无奈、无助,还有几分惊恐与绝望,与老教授的眼神是多么地相似呀!自父亲走后,他就一直没有得到家里的消息,父亲现在怎么样了呢?在这个混乱而又**的年代,父亲的历史问题,会不会也要遭遇不测呢?
郑明德越想越害怕,他决定回家去看看。于是,第二天黄昏时分,郑明德便坐上从西安开往户县的火车。火车到达户县,已是翌日上午10点了。
郑明德一进家门,便看见正在忙碌的母亲。母亲见到儿子,大为惊喜!她没想到儿子会突然出现在面前。
爸呢?郑明德没有见到父亲,心里掠过一丝担心,忙问母亲。
母亲避开他的目光,进屋为他端来一碗凉水。
爸怎么啦?他看着母亲,很是着急。
母亲低下头,轻声啜泣起来。
爸他到底怎么啦?郑明德有些急了。
你爸,你爸被关进牛棚了。母亲说。
郑明德对此虽然早有预感,但事情一旦真的发生了,他还是吃惊不小,忙问母亲,爸关在哪里了?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母亲这才把有关父亲的前后经过,告诉了他。
运动开始后,“国民党党员”的父亲终究没能逃脱本单位“革命群众”的雪亮眼睛,很快被揪了出来,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批斗。那次西安之行,父亲是利用两次批斗会的间隙偷偷跑出去的。父亲担心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所以特意跑去西安看看他。
听了母亲的讲述,郑明德既感动,又难受。父亲在那样危难的时刻,还惦记着自己,让他深感惭愧;作为儿子,他无法替父亲分担忧愁,又让他心里非常难受。望着眼前的母亲,郑明德忽然发现,母亲比上次衰老了许多,毫无疑问都是因为父亲。
通过打听,郑明德终于找到了父亲被关押的地方。但当地负责人却不让他与父亲见面,无论他怎样请求,也不同意,甚至哪怕看一眼也不行!
郑明德虽然最终还是没能与父亲见上一面,却从侧面打听到了父亲的一些情况,父亲的情况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糟糕,也没遭到太多的折磨,情绪也还比较稳定。于是郑明德揪着的心放宽了许多。
这趟家乡之行,郑明德来去匆匆。本来想在家多住几天,陪陪母亲,但学校还在搞运动,不敢久呆。两天之后,郑明德怀着忧虑、失望和遗憾的心情,告别母亲,返回了学校。
学校依旧整天热热闹闹,红卫兵们依然火热狂躁。但,或许是由于秋季到来的缘故,或为年纪增长的结果,郑明德比过去平静了许多。
不久,家里也传来消息,父亲因为没有别的任何问题,已经放出来了。
一直压在郑明德心上的阴霾,总算散开了,他抬头仰望秋天的天空,天高云淡,难得一时间的轻松。
1966年10月,全国的红卫兵开始了“大串连”。不少学生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重走长征路。西北工业大学的一群学生,也以“驱虎豹”战斗队、“五湖四海”战斗队等名义,组成多个战斗队,从西安出发,踏上了“大串联”的旅程。
郑明德也加入到“大串连”的队伍之中。他随大部队从西安坐火车到重庆,再步行到遵义、井岗山,走当年毛**走过的路,唱当年毛**唱过的歌,写当年毛**写过的诗,革当年毛**革过的命,每天走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走得热血沸腾,如痴如醉。
这次长征,使他受到很大的教育,一路上长途跋涉,走村串寨,祖国大好河山的辽阔与壮美,给郑明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深爱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在他后来的生活中,多年以后,因为这份爱国主义情结,他放弃了许多“机遇”,自己却从不后悔。
“大串连”回来后,中央开始整顿无政府状态,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由于无所事事,同学们的兴趣逐渐转为谈恋爱。
情窦迟迟不开的郑明德,也恋爱了。
因为这次恋爱,郑明德有了后来的家庭。爱人是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才生,也是户县人。两人是经别人介绍认识的,并于毕业前夕结了婚。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第三节 “这帮劳改犯真老实!””内容快照:
『第三节 “这帮劳改犯真老实!”』
1970年,郑明德大学毕业了。本来,他应该在1969年毕业的,因为“文化大~”,整整~迟了一年。大学六年过去了,郑明德以为,父亲的~影也会随着五年时间的~逝,而彻底远离~生活。然而,那个~影总是~~不散,每每在~前程最关键的时刻,总~浮出~面,盯着他,~着他,~改变着他命运的航线。这不,在毕业分配这件事~,父亲的~影再次让郑明德尝尽了苦头。1970年大学毕业时,郑明德和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