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起义后的第一个目标锁定在起义的策源地——大泽乡。
大泽乡那点兵力根本就不是这群初生牛犊的对手,没有丝毫的悬念,小小的大泽乡被轻易的攻下来了。接着便是蕲县,哪里的县官别吓破了但,几乎也没费什么周折,也攻下来了。
老百姓平时都受够了大秦帝国的欺压,早就憋着一肚子怨气与怒火,陈胜起义了,这可是一个大好时机,一些胆大的人纷纷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和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得初期一样,陈胜得队迅速壮大。陈胜觉得是时机将队伍整编一下了。队伍整顿完之后,陈胜将这支队伍分成了两支。一支又陈亲自统领向西进军,目标是大秦帝国的老巢,咸阳。一支由部将葛婴率领向东南进军,目标是策应陈胜吴广军,铲除西进路上的障碍。
陈胜满怀着胜利的希望,和做领袖的兴奋,急切地向西开进了。
估计连陈胜自己也没想到,剪灭六国的大秦帝国的郡县并非那么坚不可摧。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沿途数县都被他夺取。兵锋已经推进到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附近】。起义军继续壮大,规模烦了十几倍,已经有骑兵数千,步兵几万人。兵锋一直推进到陈县城下。
当起义军来到陈县城下,准备厮杀攻城的时候,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高高地城楼上一个人都没有,估计闻到了义军的血腥,早就逃跑了。陈胜自然十分高兴,也没想想是不是空城计,就叫喊道:“攻城!”
还算幸运,这不是空城计,实实在在是一座空城,估计除了诸葛亮,那个时候敢使用空城计的人还没有诞生呢。
城门一推就开了。起义军象潮水一样涌进去。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好象武侠剧中的情节一样,一个剑客手持一把利剑挡住了众人的去路。
可是这个人不是什么剑客,而是这个县的县丞,忠义告诉他,即使明知道是死,也不能不抵抗就放这群反贼进城!所谓尽忠报国大概就是这样了。
很显然,他在这群暴民的眼里就是一只蚂蚁一样,一声令下起义军喊叫着冲了过去,这个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县丞挥舞着手中的长剑,象抵挡住他们,可惜他不是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剑客,只一瞬见,他便被这支义军给淹没了,似乎没有人在意他的存在,义军踏着这位孤胆英雄的尸体,占领了陈县。
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第一,首先是它的政治意义。陈县在战国时期曾经做过楚国的国都。今天楚人又重新占据了他,增强了义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第二,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也很重要。那时候有一条河叫做鸿沟。在陈县境内和淮河的之流颖水回合。这条鸿沟是贯穿黄河和淮河的重要交通线,秦政府靠着他转运江淮地区的粮食和物资到关中去。陈胜夺了陈县,截断了秦的这一重要交通线,对秦朝的打击是不可小看的。同时,也是自己取得了获取物资的便利,使自己处于军事上的有利地位。
陈县如此重要,竟然也被轻轻松松的取得,陈胜自然很高兴,这离他的目标又进了一步,他仿佛觉得最后的胜利就在眼前,一般人取得连续的胜利后,都会产生这样错误的幻觉,陈胜也不例外。
陈胜以为这个小小的县城除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之外,只不过是个极其普通的地方,不想却藏着两个大人物,虽然他们是两个看门人。这两个人就是后来项羽分封的诸侯,他们一个叫作陈余,一个叫做张耳。
这两个人大有来头,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
陈余张耳原是魏国大梁人,两人素有贤名。秦灭魏国后,悬赏千金求购两人人头,他们便更名改姓躲藏在陈县,做了看门人。这两个人是忠实的六国复辟论着,一直等待着时机。现在陈胜举兵反秦,来到了陈县,两人觉得时机已到,便来求见陈胜。
陈胜早前就听说过这两个人的大名,忽然听到他们来求见,自然大喜过望,立刻拜他们二人为座上宾。这样一来可以增加起义的声势。
才占了几个县城,陈胜爆发户的嘴脸立刻就**来了。他立刻就像实施他之前说过的留名青史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样,下一个目标,我陈胜要做王!这种欲望强烈地驱使着他,许多问题他还来不及考虑,他就把陈县的知名人士都找来商议这件大事。
这都是一些没有政治远见的人,他们想都不想就随声附和:“陈大将军你披坚执锐,率领士卒讨伐暴秦,又恢复了楚国理应称王,而且要想节制天下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愿将军立为楚王。
陈胜一个几个月前还在做苦工的人,听了这话自然十分受用。但他还是想想听听张耳陈余的意见,毕竟这两个人不是一般的人,如果他们也赞同的话,他的楚王才当得有分量。不想这两个人说了一番陈胜根本就不想听得话。
大意是:“暴秦无道,害的别人家破国亡,耗尽百姓财力。将军不顾个人的安危,举义兵讨伐暴秦。今天只不过得到陈县这个小地方就赶快称王,这只能告诉天下人将军起义只是出于私心。希望将军把称王这件事情放一放,赶快领兵西进,派人寻找六国后代立为王,为秦国四处树立敌人。这样就可以分散秦军,将军就可以乘虚直接攻下咸阳,然后占据咸阳号令六国诸侯。六国诸侯在将军的帮助下得以富复国,必定对将军感恩戴德,将军再以德服之。这样一来帝业就可以成功。将军如果今天在陈县这里独自称王,恐怕天下诸侯是不会追随将军的。
这通话分析得大概还有那么一点道理,至少现在称王是断然不对。但陈胜就是一个十足的农民,起义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子冲进,谈不上什么深谋远虑。这个贫苦出生的人,过怕了被人欺压鱼肉的日子,称王对他来说太有诱惑力了。就像有些爆发户也渴望弄个博士文凭一样。
陈胜当然不理张耳的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告,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你们算什么。现在的地盘是我打下来的,你们没有没有资格再这里指手画脚,你们是贵族出身又怎么了,还不一样被秦人追得四处躲藏,不一样来投奔我这个乡巴佬。老子就是不吃你们那一套,称王,称王,管他以后什么情况,先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抱负,死了也值,陈胜大概是这么想的。
陈胜在陈县,这个原先不起眼的小地方正式称王了,国号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这个名字也大有来头。
陈县原是旧楚国的地方,楚国灭亡以后,楚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
这里就有为楚国复仇的意思,能激起老百姓对故国的怀念,吸引他们起来反抗暴秦。陈胜这一招还果然有效,很多地方的人纷纷杀掉秦委派的官吏,占领郡县,响应起义,起义之火成燎原之势。
如此看来陈胜还是有点政治头脑的。
国号有了当然,还得有治国大臣,陈胜于是拜蔡赐为上柱国,这个官职相当于丞相,顾名思义,是国家的梁柱。用一个孔子的后人孔鲋为博士。有些人会问博士是什么意义呢?很简单,和现在的博士差不过,就是博学多识的人,不过今天是学位的名称了。
陈胜,陈县,这两个词汇注定要载入史册!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0章:第三章 一声惊雷之胡亥的反应”内容快照:
『第三章 一声惊雷之胡亥的反应』
写到这里有人肯定~问了,陈胜那帮穷苦农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怎么能一路畅通无阻,不费吹灰之~就占领了很多县城。秦始皇那歼灭六国的虎狼之师去哪里了?难道朝廷没有得到消息吗?如果大家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秦征~不是没有得到消息,而是他们~本就不信,不信就是假的,假的就是不存在,不存在就当然不需~发兵了,多么荒谬的逻辑,多么自欺欺人的思维。实际~早有人将消息报告了朝廷。胡亥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