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夜。按照重新制订的作战计划,原本在腾冲方向担任增援任务的第11集团军所属3个军(2军、6军、71军)开始昼伏夜出,沿怒江东岸秘密地向松山、龙陵方向运动。为了保密,所有车辆都不许开灯,电台关闭,人员不得大声喧哗。
71军走在大部队的最前面。军长钟彬就在其中。
钟彬,字中兵,与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同为黄埔一期毕业生,交谊甚笃。在他的升迁过程中,曾多次得到宋希濂的提携。1933年1月,钟彬调任第87师第261旅第522团上校团长时,旅长正是宋希濂。这一年8月,军政部合并第87、第88师的4个补充团,成立第36师,任命宋希濂为师长。钟彬也随之前往,升任少将参谋长,主持编组训练工作。1938年6月,钟彬又被时任第71军军长的宋希濂推荐,接任第88师中将师长。1942年1月,钟彬就任第71军中将军长,隶属宋希濂任总司令的第11集团军序列。
此次,钟彬接到的任务是指挥71军以及临时配属的新编第29师,自攀枝花渡江,向龙陵、松山展开**。具体的作战方案是由钟彬亲自督战该军新编第28师(配属第6军新编39师117团)主攻松山,由该军另外2个师(87师、88师配属新编28师84团)和第6军的新编39师绕过松山,**龙陵县城。
久经沙场的钟彬十分清楚,在这盘“棋局”中,松山是一个最重要的棋子,因为它是龙陵县境内的第一高峰,登上主峰子高地,不用望远镜,就能将怒江东岸孩婆山的日军阵地尽收眼底。在没有雾的天气里,还能看到横跨怒江的惠通桥及滇缅公路保山至龙陵段88公里长、像一条巨蟒一样蜿蜒盘旋的灰色路面。根据美军飞机的航测资料,日军设在松山阵地上的115榴弹炮群至少可以将怒江两岸100公里的路段全部置于炮火的控制下。它不仅扼住了滇缅公路的要冲,而且与龙陵、腾冲形成犄角之势,可以互相策应。当初,远征军之所以没有把它作为主攻方向,就是因为它易守难攻。但是,在腾冲城久攻不下、我军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及时调整部署,一方面令20集团军继续炮轰腾冲城,摆出强攻的架势,以迷惑日军;另一方面,令11集团军悄悄撤出腾冲战场,绕道攀枝花渡江,秘密向松山、龙陵一线运动,待部队集结完毕后,向日军发起突然袭击,以打乱日军的部署。
想到这里,钟彬问给他开车的司机:“我们现在到哪里了?”
司机回答:“长官,快到老六田了。”
钟彬知道,老六田已是紧靠怒江东岸的地区,也就是说,渡过怒江,就是松山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计算了一下,从5月25日出发到今天,已是第7天,明天6月1日,部队就可以强渡怒江,向松山日军阵地发起攻击了。
于是,钟彬向坐在他身后的报务员说:“立即给28师刘师长发电,叫他做好战斗准备,明天凌晨6点向松山发起**。”
报务员答道:“是。”随即,吉普车里便响起了“嘀嘀哒哒”的发报声。
好象一块巨石扔进了水面,迅速泛起层层涟漪一样,71军所属部队的各级电台都相继作出了回应,这也使老六田一带的通讯信号陡然增高,引起了日军设在芒市的侦听一号电台的注意。他们立即将这一新情况报告给驻守在龙陵县城的第113联队长松井秀治,松井秀治又迅速将情况通报给驻守在松山阵地上的腊勐守备队队长金光惠次郎,然而为时已晚,中国远征军的士兵们已经像潮水一样涌到了松山对岸,即将对松山守敌发起毁灭性的打击。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固若金汤”内容快照:
『固若金汤』
腊勐是松~大垭~~的一个村寨。“勐”在傣语中是“平坝”的意思。而“腊勐”意思是“大象吼~的平坝”。日军松~守备队(又称腊勐守备队)的司令~就设在这个寨子里。司令官是金光惠次郎少佐(相当中国的少校)。松~守备队共有兵~1200余人,火炮数十门,机~百余~,另有坦克若~,全~隐蔽在松~各个~头的地堡中。这些地堡是1943年日军~占滇西后修建的。为修建这些地堡,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