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古洞秦人正解红楼梦 [目录] > 第5章

《古洞秦人正解红楼梦》

第5章第二节 曹雪芹有其名而无其人

作者:古洞秦人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旧说认为《红楼梦》作者即曹雪芹,那么最起码的条件就是首先必须有这么一个人。不然,就正如我家乡的一句俗语所说:“洞庭湖垮垸,只听人说,不闻人见”。现实中是否有曹雪芹之人呢?姑且不论。先引用脂评本第一回一段原文(除特注明外,拙著所引原文均自甲戌本):

时逢三五便团圆,【甲戌侧批:是将发之机。】

满把晴光护玉栏。【甲戌侧批:奸雄心事,不觉**。】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

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蒙侧批:伏笔,作口言语。妙!】乃亲斟一斗为贺。【甲戌侧批: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可笑。】

这是中秋之夜贾雨村和甑士隐饮酒时,雨村即兴而作的一首咏月诗,此诗诗意另有所指。“三五”即“十五”谐“死我”,“团圆”谐“叹完”,“晴光”指“青史”即《红楼梦》这本书。“护玉栏”谐“笏顒男”。“天上一”指天子雍正(一放“上”字上),“轮”谐“冷”。

这首诗的意思说:我将死去,一切都完了,雍正死后,我才敢将《红楼梦》这本书奉交给儿子曹顒,让天下人有幸看到。从而判断,这是曹寅乾隆初年所写,离曹家被抄相隔七年。曹家被抄也正是雍正六年(1728)正月十五,所以每逢中秋月圆,作者不免感叹家族兴衰,故又自批语:“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解读便是:《红楼梦》一书,因“死”我(十五)起,因死我(十五)终,当然,前面的死是假死,后面的死才是真死。《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说法,仅凭这首诗,即可予以否定。

后面一句“可贺,可贺”批曰:作口言语,妙!。言下之意,“可贺”即可解为“可嘉”。这里点出了书中人物甑应嘉,“嘉”指谁呢?继续往后看:“乃亲斟(谐增)一斗(升谐孙)为贺。此处作者又自批云: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什么意思呢?作者提示我们,曹寅这时添了个孙子。

何时添孙呢?第二回有这么一句:封肃(士隐岳丈)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出家一二年了”,正是指天佑出生那年(1715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史料记载:曹寅1712年9月宣布“病死”,三年后儿子又死在进京途中。同年妻子马氏生下遗腹子曹天佑。这是1715年的事,此事曹寅还被康熙关押在北京,按理他是看不到孙子出生的,若甑士隐原型即曹寅,那他“假死”必然成立。这事暂且放下。

关于曹雪芹这个名字。在《红楼梦》只出现三次,其中第回写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段话其它莫看,单看“式猾之甚”四字,一看便之。“式猾”怎解?纯系臆造之词。此四字谐音读就是:【是化之孙】。即“曹雪芹”原是曹寅给曹天佑起的一个化名。曹寅原是这样想的:《红楼梦》在他生前是不指望传世的,而儿孙辈又未必能写出如此佳作,就预先设了这个假名写进书中,以防万一孙子今后衣食无靠,或将此书换钱养身。谁知天佑天生弱智,根本不是写书的料。最后不仅书稿被人骗去冒名顶替出版牟利,自己反而落得潦倒终生,栖身寺庙的悲惨结局,这是后话。

旧传“曹雪芹借家叔所寓寺庙栖身”也当可信。但这个曹雪芹是否就是曹天佑呢?我暂不敢下结论。《红楼梦》一一四回写甑应嘉的结局似乎很好,写甄应嘉蒙恩起复,赐还世职,行取进京陛见,彼时适值越地盗寇猖獗,百姓不安,皇上见他熟悉土疆,命他前往安抚。那就是说,曹天佑的结局应当绝不至于象曹雪芹那样悲惨。两者是否就是一人呢?解决这个问题,先必须解决曹雪芹是否有其人。先看作者起“曹雪芹”之名的动机如何。

按旧说,曹雪芹是曹寅孙辈,原型贾宝玉。书中说,宝玉生日是闰四月芒种节,即阴历四月二十六日生,而且那天还是什么“绛洞花王”、“饯花节”。我已考证出,这本是暗示康熙生卒月日,(见后文)那就是说,“雪芹是宝玉原型”一说根本不成立,可以推翻了。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曹寅号雪樵,这一点,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证据。古人起名最忌乱辈分,曹寅为自己孙子起名“雪芹”是不可能的。那么,“曹雪芹”到底何解呢?周老好像猜测过,“芹”是否为“荞”字误抄所致。经我分析,还真是这样,不仅是误写,而且是曹寅故意误写。

拆“荞”字为:草头、二、人、儿。谐音“抄二人”,这样,“曹雪芹”实为“曹雪荞”。谐音读作“曹雪樵”,意思为“曹(寅)写,(与)儿二人抄”。仅三个字,就解决了《红楼梦》著作权问题。曹寅可能考虑到“曹雪荞”与“曹雪樵”音近,害怕暴露自己身份,故不敢用这个“荞”字,就考虑找个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替代,正好曹家附近庙里有个芹大和尚,平时与曹寅过往甚密,于是计上心来,就选用了这个“芹”字。既能遮人耳目。有不失表达之意。由此可见,曹雪芹其实徒有虚名,实无其人。下节,我将详细再论述这个问题。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第三节 “壬午除夕”原指“人无出息””内容快照:

『第三节 “壬午除夕”原指“人无出息”』

前节我说过,书中贾宝玉的生日系作者暗示康熙生卒月日,现予以论证。康熙生于1654年5月4日,卒于1722年12月20日。请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表达历数关系的。首先,他用闰四月代表五月。然后用“饯花节”谐“拣花节”即“拾花日”再谐音读就是“四化日”,还怕读者不明白,他说了这日是芒种节,“芒种”谐音“忙种”,反指就是“无事”,“无事”谐音就是“五四”,这五月四日恰恰就是康熙生日。所谓“绛~

~~

>> 阅读第6章 第三节 “壬午除夕”原指“人无出息”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