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节我说过,书中贾宝玉的生日系作者暗示康熙生卒月日,现予以论证。康熙生于1654年5月4日,卒于1722年12月20日。请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表达历数关系的。首先,他用闰四月代表五月。然后用“饯花节”谐“拣花节”即“拾花日”再谐音读就是“四化日”,还怕读者不明白,他说了这日是芒种节,“芒种”谐音“忙种”,反指就是“无事”,“无事”谐音就是“五四”,这五月四日恰恰就是康熙生日。所谓“绛洞花王”,谐音“将冬化王”意思是死的那个月已接近冬至。当然指十二月了,十二月哪天呢?我们拆“王”字可得“十二”二字,“十二”倒念即“二十”,“十二”代表月份,“二十”代日期。读者明白了吗?就是说,宝玉的生日,隐含康熙生日和死日,用宝玉的一生来重现康熙的一生,也就是说,宝玉原为康熙之化身。
既然,宝玉的原型不是曹雪芹,证明他的身世资料与宝玉脱钩。旧说关于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因为这年既闰四月,又遇芒种)4月26日的说法就彻底靠不住了。那么他的死亡日期呢?流行的说法有至少有三说:“甲申说1764年”,“壬午说1763年”和“癸未说1764年春”。三种说法的依据均来源于书中畸笏叟(曹顒)的批语。而畸笏叟的批语多有隐语,极不可靠,试举一例作谐音解读下出来,证明《红楼梦》批语意义另有所指。
【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这是极关键的一句批语,虽未落款,但都公认为畸笏叟所批,我也以为然。此段话一向被认为是脂砚去世的时间,经我精解,证明这一点,但结论却大不相同。今重新断句、拆字、谐音,解读如下。
【乾隆五年。芹溪、脂砚、杏斋(俱脂)嗟享,畸别去。今钉黑匣,只剩朽屋,忆《眉凝》,不痛杀?】。
“不数年”谐音“摆手年”,手有五个指头,即指乾隆五年。(为何指乾隆,后文有述)“诸子”谐“俱脂”,意思都指脂砚斋一人。红学界解不开此结,将一人理解成三人,又将“丁亥夏”看成时间状语,便一错再错。“朽物一枚”本不通,也无人看出蹊跷。经我重新断句,一目了然。
曹顒贯用此法,还有很多例子,因而,他所署干支纪年极不可靠,实为父子二人为辨识谁创,谁抄写而作的记号。比如“壬午夏”谐“人无写”,拆“无”为“一大”,意为“大人写”,表示至他标的那段止,为曹寅写。如此类推,“丁亥夏”为“孩儿写”,“壬午雨窗”为“大人写,顒创”,“壬午孟夏”为“大人(皿)命子写”,“下文伏线”为“下文犬子衔”等等,不一而足。
正因畸笏叟的批语不可靠,而目前公认的曹雪芹死亡日期,又是依据他的三条批语推论出来的,所得的结论就成了空中楼阁,根本没有探讨下去的必要了。有史料证明,曹顒在1715年已25岁,如果他果真活到丁亥(1767年),他应当77岁,如果上述批语属实,那么脂砚(曹寅)“相继别去”的年份应指丁亥前五年的壬午年,即1762年,这一年曹寅105岁,这可能吗?书中脂砚在壬午年的批语也是有的,这又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太奇怪,暂且存疑。先看甲戌本另一条批语。
原文(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重新断句,谐音解读:【此诗(谜)底,以首标(末示)提示。甲戌眉批:能借(银)则放(人),有信,旋至内,库存此书。人无出息,书未存清,畏内禁而撕。余藏库,进内也带。今没事,密情更逢再问,时(弘时)兄来不遇,来透何?偿何账?账进日后为。原造花主,再逐一清矣。子撕书何?幸余二人矣,大(曹顒)快随行,余九泉矣。假我罢(死去),越(指杭州)内避】
【只脂砚在家,(才)许(外人)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读者看到这里,不知是否明白,经过我重新断句谐音,就知道这段话原来是曹寅在软禁期间写给儿子曹顒的一封密信,在信中,他怪儿子书稿没藏好,又害怕宫廷检查而毁掉部分书稿。由此可见,曹寅当初写《红楼梦》,地点在北京城内,是冒杀身之险写这部书的。动笔时间应在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十年(1713-1740)。详细情况见后文。
从他的从容态度,看出他是不害怕检查的。书写得如此隐晦,谁能看懂?故康熙最小的儿子胤祕、雍正第三子弘时,当时都是借阅者。可能曹寅预感到雍正要对他下手,他叮嘱儿子,他不在家时,谁也不准看书抄书。信中还提到债务一事,命家人早日搬到杭州躲避。可见当时事态险恶,才有这封密信。读者该知道,在曹寅出事之前,他向康熙禀报江南事务和明朝遗民情报,都是密札。当然,家信也不例外,只有儿子曹顒才能看懂。
关于前面那首诗,在批语里也提示得非常明白,即分别将每句诗头和尾一字联句,就得到如下八个字两句话:
【瞒谁一读?寅泪知味】。这也证明《石头记》作者,非曹寅莫属。
我引用这段批语,旨在证明无论脂砚还是畸笏叟,在批语中所用的时间定语都不确指,正如上文所解,“壬午除夕”原是“人无出息”,害得后来人搬书搜肠刮肚考证,最后得出“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贻误千古的错误结论,甚至搬出敦诚不知写于何时的那两句挽诗:“四十萧然太瘦身,晓风昨日拂铭旌”作旁证,再依据“四十”二字,推算出曹雪芹应生在雍正二年,岂不荒唐?敦诚为一个叫曹雪芹的人送过葬,并写过挽诗,这事或许不假。然而死的那个曹雪芹到底是谁呢?他与北京通县发现的,墓碑上刻有“曹公讳霑墓”的墓主人,又是什么关系呢?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节。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7章:第四节《怀古诗十首》隐藏杀机”内容快照:
『第四节《怀古诗十首》隐藏杀机』
至于袁枚《随园诗话》卷二所记“其子雪芹撰《~楼梦》一~,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也当依据《~楼梦》里~述假批语误导所致。然而,卷十六:丁未(1787年)八月所记“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所题诗应当可信。尾署“翠云道人”名延福的那个人。估计就是曹顒。“延福”谐音(寅笏)。又记“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因为袁枚不知曹顒仍然活到乾隆年间,误认曹雪芹为该书作者,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