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感悟
佛说过,人生是苦海。
人一生的追求诸多,四世同堂,金榜题名,富甲一方,光宗耀祖等等不胜枚举。即便是万事如意,寿终正寝亦难。都说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人的秉性贪婪,习性恶毒,天性才是良善。千般人生,万种境遇,大凡寿终正寝者,天性未泯也。只有如此,死后灵魂才得以超脱。而那些夭亡的,病故的,以及横死的人,总是要轮回到人间再受磨难,直至觉悟。
无论是净心礼佛,潜心修道的化外之人,还是清高的儒士,庸俗的布衣,唯寿终正寝者方成正果。所谓的英雄豪杰,名流雅士,惩恶扬善,匡扶正道,倘若功成身退,便是悟空。
若修寿终正寝,有赖于身心健康,淡薄宁静。何以求之,一日而三省,头上三尺有神灵,时刻提醒着良知不去为非作歹。
开篇词
青木说:木,火,土,金,水五行,依次相生。木应东方,木应四季之首春,主生。青木者,春天之草木也。生机无限,犹如人生之年幼。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比人成材要早,而且树的自然寿命比人类长很多。人的生命力甚至不如草芥,有诗为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然而,人性的贪婪,驱使着每个家庭对后代子孙寄予种种厚望,功,名,利,禄,无所不及。春华而秋实,优生优育是基础,必待充足的阳光雨露滋润。物竞天择,只有那些承载了前贤“智慧与文明”的人,才能够跻身于社会主流之中。
引言
一个神话:传说宇宙之初混混沌沌,状如鸡子,一位名叫盘古的巨神在其中沉睡了十万八千年。醒来时,他发现周围漆黑一团,立刻抓起身边的斧头奋力向黑暗中劈去。刹那间,奇迹出现了……一阵轰鸣过后,轻清的东西开始上浮,成为清虚的天空,重浊的东西不断沉降,在盘古的脚下积淀成为厚实的土地。为了不使天地重新交融到一起,盘古擎天立地站着,身体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经历十万八千年,天空升高至九重,盘古终于累倒匍匐在地。
盘古临死时,呼出的气体变成天空的云朵,声音变成雷霆。两眼变成太阳和月亮,头发及胡须变成星辰。庞大的身躯变成山脉,骨骼变成矿藏,肌肉变成农田,血液变成江河。身上的寄生虫幻化成各种动物,腰间的斧柄变成森林,斧头成为玄铁。最后,盘古将灵魂赋予与自己最相像的人类。
这个神话启示我们,古人已经意识到人类本身是大自然发展进化过程中的产物,人体的构造是自然界的一个缩影。人体如同一个小宇宙,天地间发生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能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体现出来。比如,人感冒后出现发冷、发热、寒战、喷嚏、流涕、咳嗽等病症,患胃肠炎出现呕吐、嗳气,腹胀、肠鸣、下利清谷,与风,雨,雷,电,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征兆皆有一比!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为至阳,地为至阴,天地之间蕴育而生的万事万物悉备阴与阳的双重属性。古人认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发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刚健的,等一切积极的属性为阳。而静止的、内守的、沉降的、凝固的、寒冷的、晦暗的,柔弱的等一切消极的属性为阴。古老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阴阳互根,互生,此消彼长,对立统一于每一事物内部或相关事物之间。阴阳学说包罗万象,它是宇宙运动的总纲。
一部经典:《易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被国学者尊为万经之祖,华夏文明的源泉。《易?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宏观﹑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后世诸子百家的学术形成影响极为深刻。
《易经》之“易”:中国的文字颇具灵性,易由日与月组合而成。其中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二元论构成《易经》的核心内容。后世诸多《易经》研究者认为,易有三解:其一,古人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发现宇宙天体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天地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此为变易。其二,这些运动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法则性可循,此为不易。其三,人们一旦掌握了这种不易的法则,就能预测事物未来发展的动向,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此为简易。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代表阳的“―”爻与代表阴的“--”爻自下而上排列而成。每卦六爻,象征着天地人三才三位一体。阴阳交变,演绎出事物发展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其中爻位与爻数的变化,直观地反映了阴阳的消长转化。例如乾卦的初﹑二﹑三﹑四﹑五﹑上六位,全部由六个阳爻组成,表达了阳气由微渐著,盛极而衰的经过。古人之所以用龙的潜,在,跃,飞,亢,悔的六种势态来解释此六爻,是因为龙这种神物可以在水陆空三栖,能够恰当反映天地间阴阳的变化莫测。
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作为医道之源,成书于秦汉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古人伪托黄帝之口,通过他与臣子的问答形式写作而成。上卷《素问》七十三篇,主述医理。下卷《灵枢》三十一篇,大部分涉及针灸经络。全文汲取《易经》易学之理,将人的生命现象置于大自然界中去讨论,通过取类比象,创立了立体的、多层次的中医藏象学理论。运用朴素的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病因、病机,归纳说明药性,指导辩证立法,处方用药。古朴唯物的阴阳五行学说,自然而然成为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框架。
《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将人体比拟成具有社会属性的系列功能结构,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心为君主之官,神明之府。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朝百脉。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脾胃为仓廪之官,主纳化。肾为做强之官,主伎巧。大肠为传导之官,主排泄。小肠为受盛之官,主泌别清浊。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津液气化。心包为臣使之官,主喜乐。三焦为决渎之官,主水液代谢。其中,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主明则下安,心动则十二官皆摇。只有心境恬淡,七情调畅,脏腑功能协调的人,才能够健康长寿。所以,修心即养生,养生则远离疾病。
《黄帝内经》作为医学之经典,重点在阐述医理,病因病机治则及防病摄生等,书中只列有简单的十三个方剂。自古至今,对此经典真正感兴趣的医者寥寥无几。尤其在近代,师传弟子时,往往只要求背诵《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等几部实用于临床的医著。但是,那些历代著名的大医学家们,从医后无不追本溯源,细读《易经》,穷究《黄帝内经》,诊病求因,独辟蹊径,创立治则,效验临床。战国时期的扁鹊,传说为脉学之祖。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发明“麻沸散”止痛。同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写下著名的《伤寒杂病论》,首创六经辨证,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著临床百科全书《千金要方》,被后世誉为药王,修庙供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因编纂《本草纲目》名垂青史。
笔者观点:学中医关键要弄懂弄通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二者犹如一张网的纲与目。阴阳为纲,五行为目,纲举而目张。阴阳的概念包罗万象,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五行的概念相对阴阳而言,就显得清晰具体起来。古人将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归结为五类,具有如木﹑如火﹑如土﹑如金﹑如水样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的承制运动。据《尚书?洪范篇》记载:“木曰曲直”,凡属木的事物具生发、条达之性。此阶段相当于自然界的春天,万物萌动;对于事件而言,渐露端倪。“火曰炎上”,凡属火的事物具温热、升腾之性。此阶段相当于夏天,万物生长如火如荼;论事件,进展迅速。“土爰稼穑”,凡属土的事物具生化、承纳之性。此阶段相当于夏秋之间的三伏天气,暑热熏蒸,作物正在蕴育种子;论事件,已经真相大白。“金曰从革”,凡属金的事物具清粛、固敛之性。此阶段相当于秋季来临,万物萧条,果实成熟;论事件,正在接近尾声。“水曰润下”,凡属水的事物具寒冷、润下之性。此阶段相当于四季之末的冬天,万物封藏,以待来年新的生机;论事件,进入总结存档期。
然而,当今国人望文生义者众。有人将古典的五行学说直观地理解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材质,并牵强附会地解释一番五行之间的生克乘悔。文理不通时,不仅脸上毫无愧色,反诬赖老祖宗目光浅显。五行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运行,相邻而生,相隔而克。克之太过又叫相乘,克之反向又叫相悔。五行之间的生﹑克﹑乘﹑悔,客观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常有变的复杂性,并非简单刻板的机械性重复。
不难看出,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步循环后,恰巧完成了阴阳消长的一次转化。从木性至火性,阳长阴消,事物发展处于上升阶段。物极必反,从金性至水性,阳退阴进,事物趋于静止状态。而阴阳消长的枢纽,就是五行的中间环节,土。古人认为,土为万物之母。
附录:阴阳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应用。
其一,摘自《素问?5》“帝曰,法阴阳奈何?歧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促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其二,摘自《素问?4》“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歧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之病知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色黄,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猪,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中国漫长的封建历程,承载着传统医药学日臻完善的发展史。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东汉的华佗及同期的医圣张仲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明代的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皆为祖国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明末清初,外感病伤寒者寡,相染温病者众。治则也由伤寒的辛温发散,更改为辛凉解表或苦寒清热。清代中期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开创并完善温病由表及里,横向的卫气营血辩证,及由上而下,纵向的上、中、下三焦辩证。至此,祖国医学发展水平登峰造极,告一段落。
自清末以来,由于西医的传入,加上崇洋媚外的当权者政治干涉,中医屡遭摧残。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者寡,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者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祖国医药学为国外有识之士所青睐。为此,国人幡然醒悟,立刻掀起一股振兴中医药的热潮,全国各地基层政府大办中医医院。然而,绝大多数国民对中医文化知之甚少,有人抱有偏见,有人感到神秘。
中医与西医:中医认为人体是以脏象学说为核心,经络为通路,五官九窍为外侯,躯体百骸为城郭,汗孔毛发为藩篱,精气神为主宰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中医药学的基本内涵是历代圣贤内求内证所得。它与西方医学解剖意义上的呼吸,消化,运动,循环,神经,内分泌,泌尿,生殖等八大系统风马牛不相及。中医诊脉的意义在于判定患者气血盛衰,脏腑虚实寒热,为用药定量。中医的三个指头不同于现代医学仪器B超或CT影像,直观地反映出人体内部脏器结构与病变。
近些年来,中医学的养生观念日益为国人所重视。人们已经重视到生命在于运动,中医有“阳气者,烦劳则张。”过度劳累,反而伤阳。所以说,节和度是养生之道中道。只有全人类普遍树立起珍惜生命,健康第一的理念,人类才称得上是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时代。
笔者出身中医科班,诊疗之余,编辑文字,通过塑造各具特色的中医形象,力图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故事起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一,老军台”内容快照:
『一,老军台』
一老军台渤海之滨,冀东平原的北端~峦起~,长城逶迤。自~海关西行二百里,有一道郁郁苍苍的~岭离群索居,宛若一条探海的游龙,~势斜~东南方向。主~龙头崖壁立百丈,雄视渤海,甚为壮观。当地的居民,祖祖辈辈都~它小青龙~。龙头崖~,依~傍~~落着一个名~老军台的村庄。早在明朝年间,这里原是供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