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青木 [目录] > 第3章

《青木》

第3章二 祈雨

作者:七月蝉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二 祈雨

 时年,公历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农历壬午年。用古老的运气学分析,属阳干木运太过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运气相临,运生气,以木运为主,风气流行。上半年气化因君火司天,气候炎热多风。下半年燥金在泉,气候偏于干燥。一年气候特点:按六气主客加临推测,早春气温偏低,夏日多风炎热,夏秋之间,高温多雨,秋末风燥,冬季干冷。

农谚上说:夏至五月初,麦子一把麸。果然,今年夏至刚到,西南风乍起。五行之中南风动火,西风行燥,燥火相煽,天气骤然变得干热起来。仅两三个晌午,小青龙山前的大片麦田被干热风烘烤的茎秆泛黄,穗干粒瘪,农家减了大半的收成。

村民们头顶烈日收完麦子,家家户户着手准备雨后播种萝卜白菜和荞麦。可是,半个多月过去,老天爷没下过一丝细雨,穿村而过的小青龙河几乎断流。为了秋天有个收成,保长赵临安命人在小石桥下封堵桥涵截流抗旱。全村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牲口驮,男人挑,女人端盆,孩子提葫芦,从小石桥下淘水,像蚂蚁搬家一样,陆续运往自家地里浇水保墒。

眼看着秋苗不保,老军台村周边四邻八乡的村民渐渐慌了神。各村保长齐聚老军台村赵临安家里,谋划来村头的关帝庙前祈雨。

这一天上午,太阳高照。老军台村的头排壮汉黄大柱带领赵铁头赵四平等五人挥舞着锹镐扫帚,清除小石桥西岸关帝庙周围的杂物,准备迎接各村祈雨的民众。日上三竿时,庙台北侧的小石桥头平整出一片空场。黄大柱刚布置下供桌香案,忽听河对岸的南北大道上传扬过来一阵鼓乐。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祈雨的大队离村头已经不足一里路了。

只见在一班吹鼓手的牵引下,大约四五百号的老少爷们,头戴柳枝编成的帽圈,光着脊梁正在挪步,前排人的肩头抬着一桌供品。因为祈雨的人都打着赤脚,行走在杂草丛生的官道上格外小心,生怕被刺蒺藜秧扎伤了脚。

  黄大柱看罢多时,扭头吩咐赵保长的侄子赵铁头传话给老东家,就说祈雨的人们就要进村了。赵铁头是赵临安的亲侄子,今年二十岁。论亲情,赵铁头有叔叔做靠山,理当由他来指挥黄大柱才是。可是,黄大柱年长赵铁头两岁,身材魁梧,处事果敢,庄稼活儿干净利落,是赵临安家中五位雇工的打头。因此,赵临安更加器重黄大柱。村里纳捐收税分派杂役,赵临安指定黄大柱出头,赵铁头只能做个帮衬。赵铁头的父亲死得早,财产用尽。他与老妈和妹妹靠大伯接济生活。黄大柱得势,赵铁头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憋着怨气。

保长赵临安,今年五十三岁,一辈子没摸过锄把子。但他习文练武不辍,加上养生有术,看相貌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五六岁。赵临安的女人王氏夫人先后生养了两儿两女,长子赵乐水是村里第一个念过洋学堂的人,而今在北平做事。次女如月,早已嫁人离家。三子赵乐山,十九岁,因为长相和做派酷似赵临安当年,深受父亲宠爱和器重。此时,他正在滦县师范学堂读书。小女喜月,妙龄十六岁,待字闺阁。

  赵临安性情豪爽,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威望。日本兵入侵冀东之后,乡里要求各村成立维持会,老军台村民公推赵临安担当保长。赵临安不负众托,上任后尽力维护村民的利益,声望逐渐影响到周边各村的保长主事。从此,三乡五里的民众唯赵临安马首是瞻。此次,在小庙前举办空前盛大的祈雨活动,赵临安当仁不让出面主持祭神仪式。

  很快,在赵铁头和几位长工簇拥下,赵临安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手持文明棍,大步流星地跨过小石桥,神采奕奕来到人群面前。赵临安撇下手杖,满面春风抱拳拱手与各村主事们见礼。此时,黄大柱已经备齐香烛,摆放好贡品,只等赵临安发话。

  赵临安双手叠加在小腹站稳,沉静的目光掠过众人虔诚的脸庞,他微微点头,然后一扬左手,鼓乐声嘎然而止,所有人的注意力立刻聚拢向赵临安。赵临安昂首挺胸,谈搜一声后朗声宣告:“各位老少爷们听了,吉时已到,祭天祈雨大典——开场啦!”言毕,赵临安朝身旁的黄大柱递过眼色。黄大柱立刻擦着火柴,点燃赵铁头手中长杆挑起的一串挂鞭。

  霎时间,火花四溅。一阵“噼噼啪啪”地喧嚣过后,青色的硝烟弥漫在人们头顶上空,庙台前的气氛陡然变得庄严肃穆。赵临安踏入庙门,转身捧出关二爷的神牌安置在供桌上。然后,他率领各村的主事净手焚香,祈祷上苍普降甘霖。礼毕,黄大柱命人抬起供桌供品,然后他振臂高呼一声:“启程!”顷刻间,鼓乐齐奏,震撼心扉。众人抖擞精神列队跨过小石桥,跟随在关二爷神牌之后穿村过寨巡视旱情,祈望神灵体恤民生维艰。

此时此刻,在老军台村后半山坡上独门小院里,山春坐在晾台上正在分拣父亲昨日采回家的药材,忽听山下传来阵阵鼓乐和鞭炮声。山春以为是村里谁家在娶亲,他有心思下山去看热闹,起身回卧房看到靠东墙板柜上的座钟,时间是十点半钟。一个钟点返回来,误不了做午饭,山春心里对自己说。于是,他吆喝上大黄狗一起下了山。

山春来到山脚下,村前骤然响起了鼓乐。山春恐怕落场,催促着大黄狗迅速穿过小巷赶到村头的小石桥旁。山春发现庙台周围覆盖着一层新土被众人踏平,地上散落着一堆鞭炮燃放后的碎屑。噢,山春明白了,由于天旱,四邻八方的村民们刚才在这里举行过一场祭天祈雨仪式。

  山春抬头寻觅着远去的鼓乐之声,看到一队头戴柳枝帽圈光脊梁的男人已经行进在村南的大道上,一帮半大的男孩尾随在人群后追逐嬉闹。山春发现其中两位熟悉的身影,光头瘦高的满秋和小胖墩栓柱。满秋年长山春一岁,今年十五,个头已经接近成人的身量。长得粗眉细目,秤砣鼻子大嘴岔,说起话来瓮声瓮气。因为小时候生过秃疮,爱剃光头,更显得脸长。栓柱生的虎头虎脑,圆脸蛋,大眼睛。今年十岁,头顶上留着一撮厚实的胎毛,脖子上挂着一把银光锃亮的长命锁。两家对门,栓柱自幼成了满秋的跟屁虫。

错过了热闹场面,山春心里稍感遗憾。他拍了拍大黄狗的脑门就要回转,忽听村前大路上喧嚣的鼓乐声嘎然而止。山春注意到祈雨的人群前面发生了骚乱,他看到满秋带领着小伙伴们已经挤过人缝冲到了最前面。山春见状,立刻招呼大黄狗一起追上祈雨的人群去看个究竟。

方才,有一位中年道士拦住祈雨众人的去路。赵临安在黄大柱赵铁头等人护卫下,分开鼓乐班子走上前来探明原委。只见挡路的中年道人身穿青色道袍,项后斜背一柄桃木剑,丁字步站在官道中央,双肩抱拢,微含二目,一手捏着拂尘,摆出一副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傲慢神态。

  赵临安看罢心想,此道人故意拦路必有所图。于是,他抱拳拱手客气道:“请问这位道家仙长,有何见教啊。”中年道士微微颌首,用拂尘指点着供桌上关帝圣君的神牌冷笑道:“哼!关羽算那座山上的神仙呀,他不过是受了皇封的末路小仙而已。当今民国都三十出头了,皇帝老儿早就绝了种,关大刀还能显神灵吗。不如让贫道来替天行道,为大家做一场法事,保准此地今夜三更降下一场大雨!”

  众人闻道人口出狂言后一片哗然,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位道爷,此话当真。”赵临安眼睛盯住道人狡黠的面孔,针对他最后一句话质疑道。祈雨的人们心里清楚,即便是抬着关帝圣君的神牌游遍小青龙山周边的村村寨寨,老天爷也不见得开眼舍下一丝一毫的雨露。

中年道士冲着赵临安诡秘地一笑,继续自吹自擂,“列位乡亲,贫道法号登云,三十年前学道武当山。出师后云游四方,曾经为旱地的百姓们祈雨无数场,无一次不灵!”赵临安观察,此道人的眼光不时越过众人头顶瞭望村后。赵临安纳闷的同时他回头瞥了一眼高耸的龙头崖。噢,赵临安顿悟。但见崖顶烟云缭绕,正是雨前水汽蒸腾凝聚之兆。

  赵临安暗想,眼前的这位道士通晓天文。要不要当众戳穿他的西洋景呢,不,且看他如何表演下去。赵临安想到此,立刻召集各村的主事说:“各位仁兄,我观道长相貌清奇,定是造化齐天,不如劳驾道长回庙前施法求雨如何。”既然有人毛遂自荐,还省得大伙儿让毒日头晒得流油脱皮了,众人点头一致通过。赵临安回头笑眯眯地对道人说:“这位仙长,请随我等回村吧。”赵临安一挥手,众人簇拥着道士折返村头。

这位自称登云的中年道人,从早上就注意到这帮祈雨的人群。他悄然尾随到老军台村外等候,伺机现身,无非是眼馋桌上祭神的供品。至于他用何等障眼法蒙蔽无知的村民们,只不过是些雕虫小技重演罢了。

回到小庙前,作法用的桌椅香烛是现成的。赵临安依照道士的要求,派人到自己家中取来黄表纸笔墨和八根长杆。此外,道士还向赵临安要求了一碗点豆腐用的卤水和一碗烧酒。各村的民众在庙台北侧围成扇面,数百双眼睛盯着道士的一举一动。山春和满秋栓柱等一帮孩子们蹲在庙台上瞄准老道的背影,监视着他掩人耳目的手段。

只见中年道士从怀里掏出一个紫葫芦摆在眼前,然后伏坐在香案后笔走龙蛇,画出一张张曲曲弯弯的符号,交给黄大柱等人按照八卦方位高高悬挂长杆上。接下来,道人一手仗剑,一手执拂尘,足踏九宫,身似游魂般旋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围观的人群个个抻长脖子,目光聚焦在道士身上。

众目睽睽之下,中年道士口中忽然喷出火焰,烧向八方飘荡的黄符。然后,他冷不丁扑向供桌,抄起一碗卤水一饮而尽。“天啊,道士不要命了!”众人惊愕之余,道士抬手又灌下一碗烧酒,即刻跌坐在地上运气。

  卤水咸涩,误服后凝血涩脉,顷刻间毙命!酒气辛热,活血通脉。一通一凝,这两样相克之物混杂在一起,道士的胃里岂不翻江倒海!在场每个人手心里都替道士捏着一把汗。庙台上的孩子们看腻了,还以为道人卖弄一身力气,喝下两碗水坐在地上歇息。

忽然,中年道人袍袖往空中一甩,只听“噗”地一声水气飞扬,从道士口中窜出一条雾龙。霎时间,在围观的人群头顶上方呈现出一道绚丽的彩虹。立刻是一阵惊叹,人们仿佛是看到了雨后阳光下的彩虹。“哎呀!不好,这水汽里有毒,千万不能吸!”有人叫嚷道。

  众人急忙掩住口鼻,向后闪退。站在庙台上观望的孩子们,看清了道士运功后仰面喷出的一道长长的水雾。等到怪味散尽,人们发现当空的彩虹荡然无存,而且在场内作法的道人也不知去向。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把目光投向赵临安。赵临安“哈哈”一笑说:“那道人土遁逃走啦,哼!好俊的功夫呀!”刚才,只有赵临安的眼睛看清了那位道士趁人群混乱之际,抓起供桌的羊头和酒壶纵身跃上庙脊,顺着河沿溜之大吉了。

  这时,有人请教赵临安说那道士会不会撒谎。赵临安摇头否定,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说:“那位道士说的没错,咱这儿今夜肯定会下雨的,诸位都回家准备种地的事吧。”赵临安的话像一颗定心丸,众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然后三五成群,结伴说笑着离开庙台。

  满秋和栓柱等一帮孩子站在庙后山坡上,朝着道士逃走的方向指手画脚。一场闹剧终于散场了,足足耽搁了一个钟点,山春陡然想自己还没做午饭。他立刻唤上大黄狗,一路小跑回到山上。

  山春气喘吁吁闯进家门,看到晾台上多了一堆新鲜的药材,父亲正坐在堂屋门槛上吸着烟袋等他回家吃饭。山春边吃饭边将道人施法求雨的经过讲述给父亲,黄老三听后笑着问儿子:“春儿,那道人遛走后,赵保长说啥话了。”“爸,赵保长跟道士说的一样,今夜里一定会下雨。”山春半信半疑说。黄老三点点头,感慨道:“唉,好几百祈雨的人,就赵保长是明眼人啊。古语说得没错,‘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山戴帽’,大雨要来到。”这些雨前出现的种种迹象,黄老三上午进山采药时已经有所察觉。 

“爸呀,赵保长为啥还要劳师动众,请出关老爷的神牌去祈雨呢。”山春追问父亲。“嗨!旱了这么久,人们把下雨的希望都扑在关老爷身上,赵保长是场面人,谁知他心里当时是咋想的呀。”黄老三对儿子解释说。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普通人无一例外。黄老三已然放弃了耕作,他现在唯一的心思是进山多采集些药材,所以他时刻留意天气的变化。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三娟子”内容快照:

『三娟子』

三娟子当夜晚间,东南风渐起,小青龙~一带~云密布,夜半悄然~起了细雨。早饭后,黄老三父子坐在堂屋门~,边~清凉的天气边筛选昨天采回家的~材。~午,天~没有雷鸣闪电,没有风~,淅淅沥沥的雨丝~个不停。晌午,黄老三父子一觉~到掌灯时分。父子俩醒后喂了羊~驴和大黄狗,然后~了几~饭又~~,夜里黄老三醒了好几次。第二天早起,黄老三开门站在晾台~,抬头看到天空依然乌云漫天,细雨飘

~~

>> 阅读第4章 三娟子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