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上部:(一)四合之院
1、在我还未出生的很久远的年代,离京城遥远的边陲城市,人们沿着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平静地生活着。他们勤劳、俭朴、忙碌而贫穷。他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从清代的“臣民”变成“国民”,又从“国民”变成现代的居民。演绎着多少人间悲欢、生生死死、离奇沧桑的故事啊!
古朴而独特的北京四合院在全世界闻名遐迩,三、四十年代的边陲城镇——迪化市(今乌鲁木齐市),位于南大街南端的一个叫二道巷的胡同里,也有许多类似北京那样的四合院。
这些小胡同,四合院,是这座城市遥远的记忆。它不同于江南那种曲曲弯弯繁杂拥挤的里弄,也不同于乡村那种泥泞的乱七八糟的小巷子。二道巷错落有致,洁净有序。只有在这里住得久了的人才能体味到它真正的内涵、它的古朴的风情和令人怀念的陈年往事。
这个胡同里坐北向南的四合院多是砖砌的墙,高大的门楼通向幽深的庭院。迎门立着照壁,院子是用砖或石条铺的地面,衬着姹紫嫣红的盆花和明亮的门窗,显得洁净而豪华。
很显然,向南的这些院子里住的都是做生意的或是在外面做事的官员和职员,是比较有钱的人。坐南向北的院子多是用土坯建成的院墙。向北的院子里住的人,从表面看,似乎逊色一些。但也不一定,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谁富谁穷,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
巷子的东头坐南向北开着两扇大门的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住着十几户人家,这个大杂院是整个巷子里最低层的人群。有拉车的、剃头的、做工的、做小生意的???。
这巷子大部分住户都是天津人,他们说话的京腔很浓,待人接物非常谨慎。住在这个巷子的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都互不相扰。见了面最多点点头,或是打个招呼,或者不理睬,或者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各行各的道,各做各的事,各过各的日子。只有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们在巷子里跑来跑去,吵闹着、吆喝着。有的大胆的孩子爬到邻家的房顶,偷偷地窥探人家的秘密,偶尔向院子仍一个试探的小石头。但是,那些有钱的、受过良好教育人家的孩子,绝不到巷子里和穷人家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只有巷子里来了吹糖人的,这个贫富界限才打开。挑担子的吹糖人的货郎把担子一放,大锣一敲,嗡声嗡气地喊一声:“吹糖人了!”立即,孩子们从各个紧闭的大门洞里跑出来,娇弱的孩子由大人或老妈子领着,不分彼此,一起围在吹糖人的担子前争看吹糖人的师傅如何把软软的糖稀制作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吹糖人的师傅把那些软软的糖稀拿在手中,用手三捏两捏,用嘴七吹八吹,什么天女散花、孙悟空、猪八戒背媳妇、老鼠偷油、各种动物就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再染上各种各样的颜色,那真是巧夺天工活灵活现的逼真、好看,孩子们看的目瞪口呆。能买得起的孩子得意非凡,买不起的孩子只有过过眼福,流**羡慕的神色,或者跑回家缠磨大人。
另一个在巷子里引起孩子们兴趣的是,带着铃声的送煤的骆驼队来的时候,孩子们都要跑出来看骆驼。那些瞪着圆圆的眼睛、喷着响鼻、迈着迟缓步伐、咀嚼着白沫的骆驼,在孩子们的眼里它们是人间的大怪物,它们的高大雄伟使他们又惊奇又恐惧。胆大的孩子在大人的帮助下,骑在跪卧在地的骆驼的驼峰间呆一会,被视为是最令人高兴和骄傲的事。有一次,父亲把我也放在驼峰间,骆驼忽然站了起来,我吓的大哭大喊,还是在拉骆驼人的帮助下把我放下来的。
出了胡同的西头就是南大街,胡同的东头连接的是曲曲弯弯的小巷子。南大街是迪化市较繁华热闹的街道。钟表店、金银首饰店、药店、当铺、布匹行、诊所????以及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店。柏油马路上行驶着各种各样的大小汽车、黄包车、马车、自行车,络绎不断。行人们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一到夜晚,街上灯光通明。大喇叭、店铺里的留声机此起彼伏。
在南大街的南端,靠近二道巷不远处,是高大的南门。每到晚上,城门就关了。白天,城门内外热闹非凡。各种风味小吃、土特产、小摊小贩,拥塞的水泄不通。嘈杂声、吆喝声、喧嚣声伴着尘土的飞扬,是个极热闹极吸引人的地方。
出了南门,又是另一番天地。南门外居住的多是维吾尔、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居住的是破烂不堪、令人窒息的低矮的民房。那是个混乱的极易出事的地段,但是那里的生意却做的红红火火。什么碾坊、糖房、小磨香油坊。打馕的、打烧饼的、做拉面的、卖抓饭的。成排成排的挂在架子上的肥嫩羊肉以及鸡鸭鱼、各种新鲜瓜果、干果、豆类、蔬菜应有尽有。市民们都爱到那里去赶集市,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市民,将那里视为自己的地盘,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在二道巷的中段,坐北向南的一个四合院里,住着姓陆的一家人。木制的大门已显得陈旧破败,本来的深红色油漆已被日月及风雨剥蚀得成了黑黄色,有些木头已被虫蛀坏。进了大门是过厅,左手是进院子的侧门。进了侧门,下了三个长长的石台阶才是院子的中心。院子分上房、西房、东房。我就出生在这个院子里,在这里度过我人之处的岁月,我的故事将从这里开始叙述。(待续)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岁月留痕》上部:第二章(一)四合之院”内容快照:
『《岁月留痕》上部:第二章(一)四合之院』
第二章(接~篇)我出生在1938年一个~秋的季节。从记事起,我就没见过我的祖父~。对于家族内的事,由于父~早逝,从小离家,知道的甚少,甚至连仅有的几个长辈~的关系也搞不清楚。我现在所写的这些父辈的事是从分别长我18岁和10岁的大~和二~那里了~到的。因此难免有的地方有出~,有不确切的地方。其实,从~~说,我们家不是新疆人。大约从曾祖父那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