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的一家
第四章
从以上诸多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位于闹市区的这个四合院的生活经历并不平静。以上写的只是我亲身经历的或是我亲耳听到的一些事情,至于那些我还不知道的明争暗斗、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事就更多了。
我们家住在四合院的东屋,门前没有高台阶,房内陈设简单。靠西的一堵墙是老式的窗棂和进户门,北面的大炕占去了房子的三分之一,炕上放着两床红花被子和一个较精致的母亲娘家陪送的炕柜。靠西墙放了一张大方桌子和几个木凳。一进门的南边放了一排卧柜。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我在这个家生活了10年。
家道败落后,我的父亲就以干一些零工养家糊口。从我记事时,家境就很贫寒。有时遇到坏天气,父亲找不到活干时,只好借债度日。
我的父亲,虽然被生活逼迫,干着体力活。但是他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念过四书五经,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并拥有许多的线装书。听说那是祖父留下来的。小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他用竹签挑着看那些线装古书,书页都变成了黄色。我问父亲:“你看的什是么书?”
父亲说:“说了你也不懂。”但是他还是经常给我讲一些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如“头悬梁,股锥刺”,“如囊映,如映雪”,“凿壁取光”等。他对我最爱说的几句话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失去有处找,寸阴失去无处寻。”“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他教诲我刻苦学习的重要性,他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写毛笔字,时时纠正我写字的姿势。可见,父亲对我寄予了多大的厚望啊!
我的母亲长的很漂亮,椭圆脸,皮肤白皙,双眼皮大眼睛。她出身于农村里的一个大户家庭中,虽然识字不多,但是个通情达理的贤妻良母。由于父亲会手艺,在城里又有房子,长相也不错,母亲的娘家把她嫁到了城里。
父亲生性有些游手好闲,不过问家里的事,里里外外的家务事都由母亲一手操持。从进了陆家的门,她没有享过一天福,而且经常得到娘家的帮助。她生过八个孩子,只成活了三个女孩,其余的男孩都死于奇奇怪怪的病。
说句迷信的话,由于上天的安排,在父系这一辈,没有什么男孩子,这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那个社会里,母亲多么想为陆家留一个后代呀!我出生时她已经42岁了,但仍然给我起名叫“领弟”(这个名字虽然起了,但没人叫过。所有的人都叫我小玲)。因为没给陆家生下男孩,母亲感到低人一头。她背负着封建社会加给她的沉重的桎梏,感到对不起父亲,在同族人中抬不起头。
她曾多次不无遗憾地对我说:“你要是个男孩就好了。”
我安慰她说:“又不是你一人没有男孩,二叔、三叔、四叔不是也没男孩吗?”
母亲说:“我们是长房呀,和他们不一样的。”
对她的话我似懂非懂。没有男孩子,其中的苦楚有多深,我体会不到。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四爷对父亲说:“你们争来争去,有本事给陆家留个后吗,我就啥话也不说了。”
为这句话我的父亲很是生气,母亲哭的很伤心。
我一方面恨自己不是男孩子,一方面又在心里下决心要像男孩子一样,给父母亲争气。为了陆家后继有人,父亲提出叫大姐夫从名义上过继一个孩子姓陆(长我18岁的大姐这时已生下了两个男孩),但遭到大姐夫的拒绝。为此,父亲耿耿于怀,从此很少和大姐夫来往。为了安慰父母的在天之灵,也为了某种道不明说不清的原因,我二姐的小儿子和我的小儿子都改姓了陆。这是后话。
我虽然不是父母心目中期望的男孩,但他们并不多嫌我。他们对我这个老生丫头的溺爱,某些地方不亚于当今的独生子女。对于我的一些要求,只要经济上允许,他们都会满足我的。
我小时体质较差,爱闹病,常常病的下不了床。母亲把我背出背进,给予精心的照顾。因为生病,经常耽误功课,每次在父亲的帮助和母亲的督促下,总能赶上(待续)。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第五章(二)我的一家”内容快照:
『第五章(二)我的一家』
第五章(接前页)我的~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经常去城隍庙烧~磕头,念经默祷,每月的初一十五她都~吃素。她有~筷子~在墙~,不准别人动,那是她吃素时的专用筷子。她吃的素菜一般是到地里挖的黄花菜、笈笈菜之类的野菜。她信奉的是佛教,佛堂里经常组织教徒们定时聚会。每一次去佛堂过会,~亲都~带我去。我清楚地记得佛堂的~是四合院,~过一个过道,~还套着一个大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