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简单的讲了王二这个人,这一章大家将知道王二所住的镇。
王二的父母是年轻时候北漂的一族,这里说的北漂并不是如今说的到北京漂泊流浪为了追求梦想,而是因为工作的安排来到这里,王二的父亲是图书管理员,而他的母亲也是图书管理员。当初北方大兴教育在王二所住的镇子建了许多学校,由于缺乏人手,王二的父母也就被组织安排上来。被安排上来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思想觉悟很高甘于奉献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吃起苦来一般不会吭声,当然这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并不苦,只能算是一个不痛不痒的职业。当然思想觉悟高还有另外一点原因就是这群人始终相信在组织的带领下过不了几年他们定然会过上好日子,比如工资肯定会增加,工作环境肯定会改善,没准儿过个十年八载的自己还能当个小头头过把CEO的瘾。他们就这么一直相信着,一直到现在,工资高了,但是通货膨胀了,以前每月800换成猪肉是160斤,现在每月1500换成猪肉却不到100斤;工作环境好了,以前他们所在的图书馆全是砖瓦房结构,不过四周有点树木花草的,也算清幽,炎炎夏日也还清凉,如今图书馆变成了一个偌大的楼房,他们只需要坐在电脑旁边吹着空调,每天坐上8个小时就能功德圆满,然而就因为这空调,他俩没少感冒。
说到这里该详细描述王二所住的小镇了。这个镇属于燕都市,在市区偏南的地方,如今城市以环来区别大小,这个燕都市无疑成了环数数一数二的市,这镇子也因此沾了点光。当初这小镇被列入“二期”计划,所以领导们都简称这个镇为“二镇”,意思是在把第一个目标建好之前绝不建设这第二个目标。
“二镇”后来的发展也是相当可观的,领导上说了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二镇”上的人也就跟着有一部分先富了起来,但另一部分没能积极响应的依然过着解放初期的生活。贫富差距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在“二镇”特别明显,明显在何处?明显在一个“二”字。
冲着“二镇”属于燕都一市,许多对燕都市充满向往的青年多数来此居住,为何来此,自然是因为房租便宜,又能在市区谋得发展,许多外来人员初来此地并不知道这里叫什么,听着本地人习惯的“二镇”这一称呼,才知道这个镇子叫“二镇”,渐渐的“二镇”的风头盖过了这镇原来的名字。数年以后领导出于方便的考虑将这座镇子更名为“二镇”。
“二镇”的发展一直呈两条曲线增长,如果以一条曲线代表平均经济增长线,那么有少数一部分人的线是在这条线之上,而且发展趋势甚为陡峭,这群人显然是富人,而且是发展很快的富人;此线之下,有一条发展平缓的线,这是代表劳碌的大多数,这大多数里有小康,大康,当然更多的是挣扎着的人。
王二出生的时候如前所述是1989年12月31日24时,这个时候这两条线的夹角还算比较小,所以王二早年的时候一直觉得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同学家有摩托车,自己家也有,可是到后来,同学家开起了BMW,他家依然还是那辆后来几乎无人问津的摩托车。王二这才感慨,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二镇”的发展这般了得。
“二镇”早期有一条街,这条街又渐渐分支出去变成了很多条街,但街道两旁始终有相对而立的两排房子,大多数只有二层。王二早起上学,一般会在家附近喝豆浆吃油条偶尔来个茶鸡蛋,这个时候,这家店子的对面,也就是街的另一边也有一家早点店,店里也是卖豆浆油条包子......同样的,王二家的这边有服装店,街对面也会有一家服装店,总之不论出现什么店对面都会有同样相对而立的一家店。当然有一家店是不会有相同的店的,那就是“二镇”政府机关所在地,这家“店”的对面是一条街,后面也是一条街,前后都开着门,这地理位置告诉当地人,政府工作人员乐意并且欢迎各家各户前来咨询汇报建议批评...
许多年后,这种对立的局面有所改变,原先的包子铺,对面出现了全国连锁的早点店,原先的服装店,对面出现了大型服装商场,同样的旅店,酒店....也是隔街相对、层次分明。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王二工作中”内容快照:
『王二工作中』
如果~照今年是2010年,那么王二应该还是个大学生,可是~照笔者思路王二应该已经毕业并且正在经营几家农~店,那就姑且让王二毕业了吧。王二大学毕业以后从事过许多工作,可一直到现在稳定的就是作为几家农~店的老板。作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实属罕见。罕见在何~?并不是说开农~店罕见,而是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罕见,尤其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这群人心中有个~~~固的观念,创业需~资本,可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