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飞家一公里多之远,就是镇上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去学校沿途要经过一个小集镇,这是附近几个村赶集的地方,称之为“黄潭街”。街虽小,但老百姓日常所需的衣、食、住、行方面常用物品与中小学生所要的学习用品是比较齐全的。
高飞的一个堂弟,名叫高迪。虽然比高飞小一岁,但个头要高一些。他就是高飞大伯的儿子,在家中有四个姐姐,在其家三弟兄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境要好多了。因伯父曾经担任过大队部的生产队长,与镇各机关干部都比较熟。在那猛刮“政治红色风暴”的岁月里,还算得上是一个大户人家,孩子们心灵上也没有出现过不幸的阴影。即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前几年,因家庭人口多,曾因有一年在生产队里出现超支,把房屋拆过一间作还债。但随着堂姐们的长大成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多,很快就改变了家庭命运,光景一年比一年好。
高迪与高飞双双考取了附近的农村初级中学,这一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第三年。广大偏远农村正在进行由集体“吃大锅”转变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耕地改革;封闭的思想开始慢慢打开,高迪的父亲时任村委会副主任。所以想办法让高迪进了镇上的一所重点初级中学读书。报名那天,因高飞家境贫穷,所欠的报名费因无处借到,所以其父亲决定还是就近报读了附近的学杂费少许多的农村初级中学。
高飞的童年缺少着幸福与欢笑,在记忆中,刚懂事时,父亲就因劳累过度,患上了疾患。母亲因其娘家是富农成份,在那年月,其父亲(高飞的外公)常常被村上的人们在冰天雪地里让其穿着单薄的衣服进行捆绑批斗。这样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使高飞的母亲在年青时就患上了情绪时好时坏的精神分裂症。
在高飞幼小的心灵里,母亲是可怜的。她常常发起病来时,所面临的就是爷爷、大伯等大声的喝斥与打骂;也经常地随着患有疾病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弟弟在黑夜里寻找着无故离家出走的母亲。最终在孩子的啼哭声中,才把情绪稍有稳定的母亲劝回家。并且在那以挣工分来养家糊口的年月,因父母都患有疾病,生活所需每年都超支。父亲也常常上大队部的“学习班”。为了多增加一点收入,自家喂养的小猪、小鸡刚长大了一些,就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充公了。
这样的家庭环境在高飞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根,性格变得内向、孤僻。但自从进入了初级中学念书的那天起。心里就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跟古代的穷书生一样,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功名,以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让自已饱经风霜的父母亲过上好日子。
高飞所就读的这所初级中学,座落在三个村子的正中央。学校前面是一大片的农田,两旁散落着零星的农家住户。后面是贯穿全乡镇的一条十几米宽的水流主渠道。每到春天的时候,主渠道宽阔的堤坡上绿草茵茵,夹生着盛开的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野花,美丽极了。
当时的农村中学比起镇直中学教学环境差远了。高飞念初中一年级时,学校最缺少的就是英语老师。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高飞和其他同学一样,初次接触英语课,很兴奋,很有兴趣。任教英语的是从县里分来的一位英语教师,但不到一个月,不知什么原因又调走了。后来分配来的是一名附近村一位老教师的儿子,老教师退休了,儿子顶替其教书。在那时公职人员退休后,可以让一个子女顶其职业吃国家“公粮”。
英语课上,高飞与其他学生跟着新来的老师,练读单词与简单句子。也是第一节课,因不同的老师,在心里上却形成了反差。高飞清楚地记得:
顶其父职的老师,留一头一边倒的发型,油光发亮,圆圆的脸庞,厚厚的**。带领着学生们念着:Yes!It,is.应该是他本人的发声不准确,有的同学为了记住发音,大声跟着念:Yes!一条子。当这位老师一边念一边走近高飞时,听到与高飞坐在一起的另一位同学还在发出:“一条子”的声音时,他以为是高飞没有念准确。突然举起手中的竹条抽了高飞一下,说:“给你一条子”。自此,高飞每次上英语课时,心里就有了一种厌恶之感。
随着众多学生家长的反对,请求学校调走不称职的老师,重新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安排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到学校任教。
就这样,一直到高飞读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时,才雇请了一名代课教师。上学期的英语课程几乎没有系统性地学习完,就与时间同步学习新课程。这使高飞学习起来一头雾水,随着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大,每堂课学习的知识似懂非懂。这样高飞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逐渐出现了偏科的现象。在班上,其他几门功课都是名列前茅。惟独英语每次考试都是不及格。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第二章 希望(2)”内容快照:
『第二章 希望(2)』
~世纪~80年代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始实施的大气候的影响~,高飞所在的村子也从1982年~将各生产小队的集~耕地~劳~占大~分的比例与结合家庭人~占小~分的比例分田到~;生产队所拥有的农资工具、耕牛等也几~一组~行了分配;以各小队为单位~订~合约:因农村人~出生、婚嫁、~亡等情况的~变化,每5年将全组耕地统一~现有的分配方式重新划分责任田。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