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心理黑洞 [目录] > 第1章

《心理黑洞》

第1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作者:人在深处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读人在深处心理小说《心理黑洞》

吴国剑

我苦苦寻觅

虽然找到了你

我却从此

失去了自己

我却从此

成为了你的影子

春雨找到泥土也会如此吗?

阳光找到三月也会如此吗?

昨天我为孤独而痛苦

今天我为痛苦而孤独

从此我只是一个影子

从此我再也找不回自己

虽然我苦苦挣脱

但仍然离不开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杜甫)。“花若有子非真色,诗到无题是化工。”(清·袁枚《随园诗话》)。这首诗就是人在深处心理小说《心理黑洞》里的。《心理黑洞》是心理小说,是一种小说的型态,是一种新的小说走向,而不是一本诗集。读完这部小说,我的心不能释然,越发地沉重起来,一种莫名的浓重的忧伤与哀愁把我包围,我与我自己本身变得陡然亲近又疏离隔膜起来,这种状态与感觉,很真切很美妙,是源于《心理黑洞》带给我的对于自我生命的现实的以至形而上的反思与审视。在心底反复默念这首诗,千百遍地叩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诗似乎也是我自己心底的黑洞中曾经发出的幽怨与哀吟,我突然感到毛骨悚然:人类心理就是一个自无始劫以来的一个无法弥合的神秘黑洞,每个人自身的心理也是一个幽深黯淡无可名状的黑洞。读《心理黑洞》之于我犹如喝又浓又苦的咖啡,很是有味!很多年来,读小说能获如此的心灵感受,于我来说,已经不多了。——而小说欺骗我的感觉与良知实在是太多了。

“在那一瞬间,我真觉得这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人与人之间都是在互相欺骗,没有恩爱,没有诚信,更没有幸福。每个人都是自私的,用谎言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维持自己尊严。尤其是女人,尤其是花儿美,为了她们自己的快乐,总是想方设法把痛苦转移到我们男人身上。”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描写概括了当下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甚或有几分病态的然而又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作者的笔调既不调侃,又不愤懑,而是一种冷静中的思辩,令人于解颐中沉思: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实际的又是什么样子?

小说中被虐式爱情,这样写道:“在证实花儿美欺骗我控制我的事实以后,我在痛苦中对她居然产生了更深的依赖,以至于我在心里说:即使以后她继续欺骗我,我宁愿受她的欺骗。我是不是也有病啊?要知道我曾经是个高傲的人,从来瞧不起任何人。可自从花儿美出现以后,我一直高昂的头颅一下子就低了下来,变成了一条摇头摆尾的狗。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前,很多人在自我的虚妄迷失中,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像模像样的人,其实在静夜独处的良心隐痛中,又确然感到自己甚是一条趴在生存生活地面上的一只怪可怜的狗,被剥落净尽了人的尊严的人,与狗何异呢?事实上,还没有狗的纯朴与自由呢!——伟人之所以伟大,原来只因为我们自己是跪着的。西方人说,这叫人的异化(物化)。情爱、性爱是看待人性的一个窗口,一个视角,由此很能窥测人性的当前面貌。《心理黑洞》是我们当前生活的一面哈哈镜。不怕你不爱看,就怕你有病。哈哈镜前看自己,其乐无穷呢!

《心理黑洞》以充满神经质意味的笔法,描述处于恋爱、婚姻、事业中的几个病态人物的焦虑、恐惧、不安乃至爱恨情仇的灵魂状态。小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足可以成为我们思想的材料,尤其是社会学、人类学的材料。作者书前自序道:“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都会有不能不忍受跟人很难相处的关系之苦,如果只是一味地忍耐的话,无非是浪费光阴和生命,而且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因此,这就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些困境和苦楚对自己有什么意义,你会发现,这也许是上天给你的机会。你可以暗下决心以这种体验为基础写成小说,也可以研究人类心理。总之,要设法转化,以利于自己的成长。现在,我把我写出来的这些杀人故事整合成了一部心理小说《心理黑洞》。”无疑,以上是作者《心理黑洞》的写作因缘与动机,作者写作态度的真诚可见一斑。托尔斯泰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作品,无疑都是自传。”这是精辟而透彻的话(关键是对“自传”要有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任何真诚的作品都有作者自己生命的影子。伪劣的作品,对于自我生命,对于社会人生,都是隔靴搔痒似地无病**,令人厌恶与鄙弃。其实无病的根源就在于作者本身(创作主体)的自欺而欺人!读《心理黑洞》我们与作者近了,又远了;远了,又近了。这种阅读的享受与再创造实在不可多得。——今天的文学普遍地低俗粗劣,在很大程度上非“人学”,解构主义的手术刀下已没有多少活的生命的光彩与“意义”及“价值”了。

《心理黑洞》不单薄,不平庸,它丰厚而蕴藉。《心理黑洞》就是“人”的心灵的幽深的大门,你走进去会感到它的深邃与隐微。

写这样书的作者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作者人在深处,男,四川宣汉人,1963年生,大学本科毕业,现供职于一家电视台。曾做过12年中学语文教师,参加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首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的函授学习。喜欢用文学的方式诠释心理学问题,在全国几十家杂志上发表百余篇很真很善很美但略有点色的心理故事,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小说《婚姻内幕》被多家报刊连载,文章《文学,还有人爱你吗?》被国家顶级刊物《新华文摘》转载。

人在深处痴迷于心理学,他说:“我学心理学的最初动机,也是源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解不开的困惑,走不出的迷障,我希望通过学习,在书本中找到相关的解决办法,由于一次又一次尝到学习的甜头,我才保持了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极大热情,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目前,他在工作、写作之余,经常帮助那些有心理困境的人,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特别是那些陷入情感危机的夫妻们和那些走入迷途的家长们,他更是给予热情的心理援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学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生活,也正在通过影响我而影响着我周围更多的人。”

“我思故我在”(法国笛尔卡)。人的超乎形而下的价值,可能就在于人的“思考”。因此,人在“思考”中获得了“人”这个动物的理性价值,也获得了“人”的本质。创作与阅读的交流之所以能够而且也必须,正是缘于我们都是“”人”这个先在存在基础。人的本身永远隐藏着“思考”的潜能与“思考”的需求,因此,一切精神活动的价值就在这里。作为个人,我真诚地感谢作者余平先生为我自己及我同类的精神痴迷者提供了一条自我心灵救助的途径及办法:用故事的形式向大众普及心理学知识,实现自我治疗,写作治疗。“小说就是我对困境和苦楚的一种转化,这种转化让我有一种获得新生的感觉,我走出了迷途,心明眼亮,我成长了,对生活有了更成熟的态度。”阅读这部心理小说,我们若能够像作者那样真切地对待自己并实现自我的转化与新生,那么,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并非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了。我期待一切渴望自我精神治疗与救助的人们都带着你的心走进《心理黑洞》,然后,在阅读的快感与理性的思考中,获得光明并实现自我解放与心理的自由。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心理黑洞》的黑洞”内容快照:

『《心理黑洞》的黑洞』

向杰多年以前,在《新华文摘》~看到人在~~先生的文章《文学,还有人爱你吗?》,还以为他不爱文学了,得知他完成了两~篇小说:《恐怖森林》和《心理黑~》,还是~有些欣慰。自然是第一时间找来阅读。《恐怖森林》以五个现代青年游玩樊哙森林公园为线索,如珍珠项链一般串起许多有趣故事,揭~了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最后通过樊哙森林公园的彻底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

~~

>> 阅读第2章 《心理黑洞》的黑洞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