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人性 [目录] > 第2章

《人性》

第2章第一章(2)

作者:蜡烛泪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喜子的家就住在红沙河上游的石桥镇,离县城有四十多里路。

石桥镇可是个历史名镇,说起来方圆近百里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可以说,过去比他们的汇源县城都出名。既然出名就必然有一定的原因,说起来就要追溯到几百年前了。汇源县属于中原腹地的西边陲,这里到处是沃野良田,自古就是帝王的必争之处。元末明初,中原地区烽火连连,这里的人民除死于战乱之外,大多流离失所,造成良田无人耕种,沃野一片荒芜。及至大明灭元,稳定了江山,大明朝才采取果断措施,从人口密度较大的陕西一代向此迁民。

在那次强制性的迁民中,有几户人家被安排在红沙河南岸这块既临河地势又高的地方定居了下来。从此,他们就开始在这块由陌生到熟悉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起来。

到了大明朝鼎盛时期,这一拨人群中竟出了一位才子,参加朝廷进行的殿试而最终榜上有名。皇帝正要为这些荣登皇榜的才子们御封官职时,谁知却出现了一件这样的事情——

当时,皇宫里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公主,自幼饱读史书,其言行与别的公主大为迥异。等她过了及笄的年龄,父皇问她希望找一个什么条件的驸马,这位公主的回答让他的父皇大出所料——绝不找京城中的官宦贵族之子,要找一个既有才又健壮的乡下平民百姓的后生。父皇问她为何如此悖谬常理,她却缄默不语。

这年,这位公主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朝廷的科选公布之后,公主决定在这次上榜的百姓才子中挑选一位驸马。于是,皇帝敕令让这些才子们统统进宫,言明有一公主要在他们之中选婿。选婿那天,那些接到圣旨的榜上才子们,有怀着一颗喜悦的心情积极主动来的,也有抱着一个无所谓的心理消极被动到的。他们在皇宫里聚齐之后,皇帝令他们都坐在公主的绣楼前面,吩咐御膳房盛情款待。

公主端坐在绣楼上的窗口前,仔细观看着楼前下面的才子们,父皇和皇后陪伴在她的身边。

那些才子们大多面对着眼前的山珍海味却无心品尝,他们今天都很刻意地将自己装扮出最美的外表,用自认为绝对优美的姿势坐在那里,把尊容朝着公主绣楼的窗口,希冀着公主能选上自己,攀爬到皇亲国戚这一显赫的位置上。

可有一位才子,就是中原红沙河岸边的那位才子,他皮肤黝黑,长得魁梧雄壮,自知难能入选,所以,他要趁今天这个此生难逢的机会饱餐一顿皇宫美食。他不像其他才子那样,而是背对着公主的绣楼,把一个宽厚的脊梁呈现给公主的眼睛,埋头在那里只是狼吞虎咽。

也合该他无缘做官,公主在绣楼上观望了一个时辰,用目光把下面的才子们扫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却把目光落在了狼吞虎咽的他身上。当父皇和母后问公主选中何人时,公主满意地笑着说:“就选那位能吃能喝之人!”

皇帝立即下旨,招那位黑大个的年青才子为驸马爷。世上的事有时就是这么奇怪: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

大大出乎这个年青才子意料的是:他和公主成亲之后,公主要求他不准在朝中和地方有任何官职,必须返乡归田。这一要求当时让他这个读遍《五经》《四书》的人百思不得其解,问公主为什么,公主却不告诉他。无奈,只得惟命是从,携着一行人马离开京城,回到故土,按公主的意思去过清静的田园生活。

根据公主对生活的设计,这对令乡下人刮目相看的夫妻开始营造他们理想的家园。也许是驸马爷身体强健又有智有才,也许是公主的根基非同一般而众星捧月,不几年工夫,他们不但儿女双全,而且家业也成了方圆近百里的大户。

用现在的话说叫名人效应,自驸马爷携眷归田之后,原来的这个小村落一度开始热闹起来,繁华起来,不但地方官员前来拜谒驸马爷,京城里也曾有知名人物不断到这里来探亲。

渐渐的,这些官员和大人物发现了来此的不便。红沙河上的那个摇摇晃晃的低矮木桥,平时经过就让人胆战心惊,要是遇到上游下大雨,河水暴涨时,木桥全部被河水淹没,根本不能通过,等到水落之后,却发现原来的木桥已经不知去向。于是,地方官员便把这事上报给了朝廷,朝廷迅速拨下专款,让地方官在这里修建一座大石桥。石桥修建好之后,过去的旧村名也被官府改为石桥镇。这里的人托皇姑和驸马爷的福,从此,无论什么时候到从河南到河北、或从河北到河南去,却再也不作难了。

驸马爷夫妇虽然在乡下人眼里是了不起的贵人,但他们却从不以此自居,乡下人不断地看到驸马爷和皇姑在田间劳作;再者,方圆附近谁家有了过不去的坎,他们知道后都会前往接济。因此,驸马爷和皇姑那时在百姓中的口碑非常好。

直至有一天,驸马爷再次问起妻子为何这么喜欢田园生活的时候,皇姑才向他道明了自己的思想。皇姑说,你们男人,苦读圣贤,真的把脑子都灌死了。你们整天只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历史上一件又一件血淋淋的事例却没有敲醒你们的大脑,不说地方官员那种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阴险,但就皇族在权力争夺上的血腥,就让人触目惊心:在秦朝,秦二世与朝中奸臣设计陷害亲兄扶苏窃取了王位;在唐朝,唐太宗在朝臣的怂恿下亲兄弟俩通过生命的厮杀才得到了皇权;就我朝来说,不也是叔侄二人你死我活的战斗之后才稳定的江山吗?为了权力,失去了亲情,让人心寒啊!为了利益,失去了善心,让人可恶啊!再者,皇家生活再美好,一代,两代,保不准哪一代就会失去权力,就会被别人所屠戮,何如民间清静太平呢?这些日子,我亲自有了这样的体会:其实心底善良的人都是那些最下层的平民百姓,只要能给他们一丝一毫的好处,他们就会感激你一辈子。你说,我让你弃官归田有错吗?

皇姑的一番话让驸马爷这个读了半辈子书的人真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他不由感叹道:真是巾帼不须眉呀!他终于彻底打消了做官的念头,和这个了不起的妻子一心一意地过起了清闲的民间生活。

光阴似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驸马爷和皇姑都由青春年少到了老态龙钟的岁月。年迈的皇姑的又一举动让辈辈乡下人至今相传:皇姑临终时曾把后人叫至跟前,再三交代:我下世之后,家中仍要继续乐善好施,不吝钱财;但埋葬时绝不能铺张,一口薄棺,粗布寿衣,不能有任何贵重的陪葬品,盖棺时要有族人乡绅在场。若不听此言,非吾儿孙,是让先人九泉遭劫,不能瞑目。后来皇姑驸马百年,儿孙遵先母之意,如此安葬了两位老人。

皇姑驸马升天之后,但乡人皆不忘其生时之恩,每年都有许多人为他们祭祀添坟,年复一年,他们的坟茔不断增大,成了这一带乡人最崇拜的地方。

据说,大明朝到了奄奄一息之时,皇姑后人俱弃家南迁,有的说迁徙到了海南,有的说迁徙到了海外,众说不一。后来,李自成的农民军曾从此经过,为解对大明朝的心头之恨,一把火将这一皇亲国戚之家焚为一片瓦砾。再后来,李自成政权失败,清军入关,新建了大清王朝,这里的人在大清的统治下继续生活,石桥镇还是石桥镇,小镇子又慢慢繁华起来。

这就是石桥镇之所以驰名的缘故。从明朝到清朝,人们相传了几百年。

喜子不断听镇里老人讲以上这些事,每次他蹲在大人群里听,像听故事一样,听完之后也想象不出石桥镇过去到底什么样子。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第一章(3)”内容快照:

『第一章(3)』

喜子一边走,一边想着这些脑海里记忆的~。其实,在喜子的记忆里,印象最~的当数~沙河~的大石桥了。从石桥~走~去,便是石桥镇的南北大街,比汇源县城里的街道窄不了多少,有一里多长,全是用厚厚的旧砖块铺成的。大约在这条街的正中间有一条半里多长的~街与南北街~叉着,使石桥镇的中间形成了一个比附近任何村庄的街道都威风的十字街。与其说十字大街威风,不如说王耀祖家的高

~~

>> 阅读第3章 第一章(3)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