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赞扬石元英是贤妻良母,更是良师益友。确实,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和现代美德,差不多都集于她的一身。
许多青年教师慕石老师之名,来坝木小学任教,他们置身此地以后,发觉自己进了一个人生的大摇篮,这个摇篮的保姆就是石元英老师。许多青年教师,虽然只在坝木小学任教一年、两年,然后就走向高一级学校或者其它学校,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感到石老师确实先进,她既是教师的楷模,又是做人的榜样,无不称之赞之,学之效之。从保靖县城(迁陵镇)来到坝木小学任教的青年教师盛丽芳,甚至公言自己是石元英老师的崇拜者,公言石元英是自己的人生老师。
盛丽芳与石元英有缘。2000年9月,盛丽芳一参加工作,就同石老师同任一个班(二年级)的课。盛丽芳教语文兼任班主任,石元英教数学。从此,盛丽芳就在石元英经管的“摇篮”中受到恩惠,并迅速“长大”。
一认识石老师,盛丽芳就感到她不同凡响。对石元英的第一印象就成了盛丽芳崇拜她的“基石”。
永远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生活热情,是盛丽芳对石老师的第一印象。每上一节课,石老师都是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她不是唉声叹气,不是郁郁寡欢,而是笑迎困难,从容应对。她是凭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教好学生的。她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她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不为家贫而发愁,只为学生而担扰。
这个印象,时时刻刻都感染着盛丽芳,时时处处都推动着盛丽芳,在盛丽芳心里烙下深刻的印记,永远挥之不去。盛丽芳说,这个美好的印象,她将为之终生相伴。她以幸遇石老师这样的人生老师而倍感欣慰,而又常常对石老师带着感激之情。
感丽芳开始接受石老师的恩惠了,那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时,仅有中师毕业文凭的盛丽芳,在永顺民族师范学校读大专函授,每个星期周五至周日都要参加函授学习,每个学期都要考一次,考前要请假十天,才能搞好复习。盛丽芳所有误课的时间,石老师都替她上课,还连班主任工作也一并包揽了。
盛丽芳在大专函授考试,成绩合格,又为自己所教学生的统考成绩担起心来,她迫不及待地从永顺同石老师通了话,结果令她喜出望外:盛丽芳教的语文合格率、石元英教的数学合格率,均是全学区第一。
盛丽芳不仅仅对这个成绩满意,而且对石元英的为人更为敬佩。她对石元英的第二印象就此产生:团结互助,精神高尚。
盛丽芳一口普通话比较纯正,一股钻劲使她走在新课改前沿。学区领导多次让她上公开课,每次到学区赛课前,总要在坝木小学试教一次;每试教一次都要评课。在评课过程中,盛丽芳感到石老师给予她的启发、教育最大,从总评到细节的指导,石元英都尽到了“保姆”的职责。
盛丽芳在坝木小学试教《狐狸与乌鸦》一课后,石老师给她提了两条意见,正是盛丽芳忽略的细节:1、在放录像时,站姿应靠墙,尽量让学生看好录像,切忌站在讲台中央,因为站在讲台中央会造成喧宾夺主的失误;2、板书时不能说话,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摇篮摇,保姆劳,细节上的“经管”很周到,总体上“经管”更周到。
2001年,盛丽芳18岁,如花的年纪,但在教学上还很稚嫩。她一心想在教改上闯出一条路子来,但总体把握还有欠缺,对有些她很感兴趣的课例,就想囫囵吞枣地搬进自己的课堂。可是,事与愿违,看起来那么过瘾的课例,在自己的课堂上并没有取得别人那样的效果。
盛丽芳正自纳闷,百思不得其解,此时,石老师来了。石老师给她指出:囫囵吞枣,消化不了。怎样消化?应该把课堂艺术与教师的个性结合起来,与学情结合起来。
石老师还教给盛丽芳“五个能”的教学艺术: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能让学生动脑的尽量让学生动脑,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
石老师方方面面的指导,既诚挚、中肯,又有前瞻眼光,很适合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实际。由此,盛丽芳有了她对石老师的第三印象:熟稔教育教学规律,关心青年教师,堪为人师,堪为师表。
通过与石老师的几番接触,盛丽芳还觉得石老师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是那么准确,对时代气息的感知是那么敏锐。
石老师的形象在盛丽芳心中越来越高大了。然而,最令人敬佩的,还是石老师的“母爱型”教师形象。石老师教过的学生,无不把她当作慈母看待,对于这一点,盛丽芳感受最深刻,因为石老师以老带新,教会了她怎样当好班主任。盛丽芳对此一辈子也忘不了,一辈子也感激不尽。
2001年9月,刚开学不久,三年级的尖子生杨涛上课失神,眼光黯淡,不知出了什么事;过了几天,他竟然没来上学了。此事急坏了班主任盛丽芳,更急坏了石老师。
这个杨涛,头脑灵活,聪明好学,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特强。
盛丽芳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她发现杨涛同学在日记中流**悲观厌学情绪,仿佛完全失去了理想、失去了未来一样。
盛丽芳把杨涛的日记翻过来覆过去地看,感到一阵阵心痛,既不知道怎么上门安慰杨涛,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想到了石老师,就来向石老师请教。石老师看了杨涛的日记,皱着眉头说:“他家肯定出了什么事,放学后,我俩一起去家访吧!”
石老师、盛丽芳来到杨涛家里,看见杨涛正忙着生火做饭,头发被灶火熏得焦黄,脸上一条条锅烟墨,弄得像个小花猫。两位老师看得又心疼,又好笑,只是不敢笑出来。桌子上摆着砧板,砧板上的洋芋切成了片,还未切成丝。杨涛本来就做得不顺手,一见两位老师来了,更加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面对此情此景,盛丽芳也不知道如何应对。
正在此时,石老师用行动给盛丽芳上了一堂家访启蒙课。这一课,令盛丽芳终身难忘。什么叫“母爱型”老师,什么叫家教,她在石老师的行动里完全弄懂了。
只见石元英抚mo着杨涛的头说:“我给你生火!”
那抚mo,传达了母爱,传达了深情。
石老师回过头来,又指挥盛丽芳:“你替杨涛切菜,我们吃了夜饭再走!”
20:00左右,夜饭做好了。杨涛的父母不在家,上坡干活去了;他的哥哥睡在病**,由杨涛一人服侍。夜饭一做熟,杨涛就端起饭碗,给哥哥喂饭,喂饱了才与两位老师一起吃饭。
简单的米饭,一样独菜——洋芋丝,盛丽芳吃起来,却觉得特别香,因为她觉得石老师的家访艺术硬是炉火纯青,她相信杨涛明天一定会上学。
两个老师,一个学生,共进晚餐。小杨涛显得很拘束,甚至不敢拈菜。石老师见此,不时给他拈菜。一边拈菜,一边问他哥哥生病多久了。杨涛这才说,他哥哥生了几个月的病,家里的钱都用光了,父母说药钱不好找,又没有人服侍哥哥,而且给杨涛买纸笔的钱也无着无落,所以就叫他辍学了。
石老师很同情小杨涛,她再次抚mo着小杨涛的头:“孩子,你是不是愿意永远这样下去?”
摇头。
石老师又问:“那我们还是一起努力,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改变一下命运!”
孩子才八、九岁,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泪滴打落在碗里头。
这泪滴,表明了一个悲观的孩子心里的冰块已融化;这泪滴,给了盛丽芳好多好多启发:家访,必须深入学生家里,因人而异,因情而异,讲究方法……
孩子的父母回来了。大家交谈了一阵后,孩子的父母非常感动。
第二天,杨涛进了学校。
盛丽芳心头一块石头落地,而石老师并不觉得万事大吉,她要继续驱除杨涛心中的阴影。石老师不时有意地在下课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上课时答对了哪几个问题,哪几个是有创见性的,可以说在这几个问题上已经青出于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甘霖非天降,滴滴在心头。
盛丽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才知一个关口过了,还要过许多关口。她注意仔细观察,发现杨涛的日记中,那颗聪慧的心灵已在正常地跳动;看杨涛的脸上,逐渐绽放了笑容。
石老师、盛丽芳见此,彼此相视一笑,万般感慨,尽在不言中。盛丽芳心潮起伏,胸腔涌动。
盛丽芳从石老师的示范中读到了教育的真谛:要教好学生,根本的方法,除了爱,还是爱。
石老师也常常如是说。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0章:爱心红娘”内容快照:
『爱心红娘』
爱心,是万~之源。有了爱心,便会有耐心,便会有慧心、便会有恒心、便会有公心、便会有真心、便会有童心、便会有同情心、便会有~~心。爱的教育,有巨大的威~,有奇妙的神~。盛丽芳意识到这里,她希望自己,也希望所有的人类灵~工程师,都给学生一点爱,这样,世界就有了微笑。盛丽芳视石老师为长辈,无话不说。有次,石老师告诉她:“对贬你的、骂你的、瞧不起你的人,都~感恩,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