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时、那些事
作者简介:一级伤残军人。1938年出生,1951年参军,1953年因公致残。曾经出版过纪实文学作品《荣军光辉》及回忆录《寻梦记》和一些短篇文章。
《那年、那时、那些事》一书是写“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事情的。“文革”虽然结束已经三十多年了,但那些曾发生过的往事在老一辈的脑子里仍然记忆犹新,对于70后以后的年轻人来说已感到陌生。看了这部书,对那些年发生的事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吧!
自序
陆玫
我一直认为自己小的时侯是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洗礼,经历了严冬酷暑磨练的一颗柔弱的小草,一颗还未成形就被拦腰斩断的小树,一株经风雨见世面的寒梅,也是路(陆)边一枚(玫)小石子。在我的一生中遭受过许多痛苦,经历过许多世事,见证了人间的冷暖悲苦,见证了许多生离死别的惨痛场面。但是,我对人生依然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我不气馁,不过高的评价自己,我只想做路边的一枚小石子,铺路奠基,尽一点自己微薄的力量。
关于我的身世,在以往的著作里有过阐述,这里不再赘述。简单的说:我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13岁当兵,16岁因公致残,19岁来到我所在的这个单位。
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单位是个不同一般的单位。它具有辉煌的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它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远在1938年战争年代,从各个战场上下来了许多因战因公负伤及致残的现役军人。当时他们汇集在延安,一时医疗、吃住、管理都成了问题。毛**得知这一情况后,派时任延河两防司令的何长工同志把五个临时伤残军人医院组建成一个医院,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荣誉军人教养院”,并任命何长工同志为首任院长,王群为政委。
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第一任院长何长工为了革命,妻子、孩子及亲属40多口人遭到国民党军阀的残忍杀害,并剁成肉酱装到坛子里......
解放前夕,这座医院从延安搬迁到华阳山下。在这座英雄汇集、风景秀美、医疗条件优越的医院里,曾经有两万多名伤残军人在这里治疗、休养。很多人经过治疗、休养,身体得到康复后走向了全国不同的重要岗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这个英雄的团体里,曾有多少前辈前仆后继,抛头颅撒热血,用滴滴鲜血书写了共和国的光辉历史,有多少英雄好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绿色的钢铁长城。
曾经在井冈山时期给朱德当过挑夫的老红军杨银发、教过毛岸英务农的当年的边区劳动模范赫光华在这里安度过晚年;当年战争年代延安洪水爆发时,不顾个人安危背着毛**脱险的老红军团长张开银在这里安息;抗日战争时期在豫东创建了赫赫有名的骑兵军团、并立下战功的王天锡团长,曾在这里休养;智取华山的战斗英雄王银生病故在这所医院,还有中越、中印自卫反击战、国防建设中负伤致残的许许多多的从部队转下的军人们均在这里休养。他们每人都有厚重而光辉的历史。
当我还是一个小姑娘时,就和这些英雄们生活在一起,对他们比较熟悉。特别是王天锡团长,和他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忘年交友谊。我是在党的关怀和教育下、在聆听他们的战斗故事中成长起来的。我每每受到他们的启发教育,受到他们英雄事迹的震撼。我之所以能正确对待自己、能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并在以后的岁月里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与他们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种大气候的感召下,我从当年悲观失望、失去生活信心、几近毁灭的状态中逐渐地走了出来的。
岁月蹉跎,时光流逝,今年我已经七十有余,在这漫漫的五十几年里,我在这个单位又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人们常说,人生的经历、苦难是一部宝贵的财富。根据这些财富,我在老年之后写成了《荣军光辉》和《寻梦记》(后者又命名为《岁月留痕》)两部书,并自费出版了。
留给我的时日不多了,我将沿着我坚定的人生信念继续走下去,继续做一枚小石子,默默无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我残缺人生的一些愿望,在我有限的余生里画上完满的句号。
现在我又根据自己的经历完成了《那年、那时、那些事》的创作文稿。
这部著作是写“文化大革命”的。““文革”是个大题目,写文革要牵扯方方面面的许多事情,凭我的能力是很难完成这个大题目的。所以在正式写以前我做了许多案头工作,看了不少有关文革期间的文件。
“文革”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文革”中所发生的事却历历在目。由于要动手写“文革”的事情,在“文革”中所经历的、所听到的、看到的那些往事整天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使我夜不能寐。在那场史无前列的运动中,那些老前辈和伤残军人的表现,不时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前面提到的毛岸英的老师赫光华同志,在“文革”中,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不满,八十多岁的他千辛万苦到北京要求见毛**,给党中央反映问题。据说,毛**当时身体不好,下面的人挡住了。时任毛**卫士长的汪东兴接见了他,并给有关部门作了相应的安排。省厅和院里去人准备接回来,没想到老同志由于旅途劳顿死在半路上。还有很多老同志他们对这场运动不理解,采取抵触或持观望态度。有些老同志则受到迫害、株连、甚至死亡......
为了叙述的更清晰,更透彻,更有说服力,我在文章里虚构了几个人物和一些情节。如:刘茹萍、吴怡然、赵刚等。他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又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物和事情。
我的能力毕竟有限,我只能站在一个狭小的角度去写“文革”的事情。为了使读者对这场“文化大革命”有个初步的全面了解,我引用了一些文件的原文和网上的照片。如果有不妥之处,我愿接受批评和任何人的指正。
时过境迁,再过上若干年,后代们对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会遗忘的,甚至曾经经历过这场运动的人也会对它感到淡漠的。历史就是历史,“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前车之鉴”,是会引起人们的警惕的!
我相信凡是看了这篇文章的人,经过那场运动或对那场运动完全不了解的人,对“文革”都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只能说限于局部的了解)。那些往事会清晰地浮现在你的面前,你可以从中看到那些年人们是如何艰难地走过那段路程的。那里面有沉痛的教训,有痛苦的经历,有死亡和恐怖,也有亲情和友情......
请记住这一段经历,好好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吧。
目录
1、回乡之旅
2、烽烟初起
3、谁主沉浮?
4、莫须有的罪名
5、“3.20事件”前后
6躁动的青春
7、西安见闻
8、流淌的鲜血
9、黑云压城
10、惊天大案
11、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12、那年、那时、那些事
13、再遭迫害
14、挖墓掘坟抛尸荒野
15、春回大地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一卷 回乡之旅(一)”内容快照:
『第一卷 回乡之旅(一)』
第一卷回乡之旅(一)一九六六年前后,文革拉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就在那一年的5月中旬,带着~风的柔和,带着杨柳的绿意,叶翎带着儿子奔向日思夜想、~牵梦绕的故乡。离开家乡乌市已经十年了,~父~病故在那里;她曾在那里生存成长;她在那块~土~因公致残;她在那里奉献了自己的青~年华。那里有她少年时代的欢乐和磨难;有她青年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