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姐姐住在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几十年来,这个四合院随着主人的变迁,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它们见证过主人的喜怒哀乐,目睹了它的荣耀,它的世态炎凉。在这里有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也曾经有过生死别离的哀痛和为生活奔波的繁忙。它们留给叶翎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至今仍不时地出现在叶翎的梦中。
姐姐非常喜爱种树和养花。院中高高地杨树**优雅,矮矮地海棠树姹紫嫣红,各种各样的花盆摆满院子的角角落落。每当它们鲜花盛开的时候,院内有一种淡雅柔和的情调,那些花儿们散发出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院中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树,把这个小小的院落装扮得浓荫遮日,错落有致,分外幽静而美丽。在居住的半年期间,叶翎常常在这个小院的树丛中边看书报边遐想思考,有时和姐姐一家人聚在一起谈论时局,生活得很惬意。
就在乌市的“文化大革命”刚刚起步的时候,叶翎的姐姐陪她到乡下去住了一个时期。
那天,下着淅沥的小雨,远近弥漫着淡淡的雨雾,她和姐姐乘车去了乡下。在乡下的所见所闻,开阔了她的视野,引起了她深深地思考。这是一个儿时曾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寻梦之旅。
乡下还有一些亲戚,他们和叶翎已经陌生,小字辈的已经不认识了,几个舅舅用异样眼光看待她这个一、二十年没见过的外甥女。经过几天的相处,从陌生到熟知,他们以农民特有的热情、爽直、朴实的方式接纳了她。
令叶翎魂牵梦绕的乡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它已不是她梦中期盼见到的乐园,也不是她儿时印象中模样。它变得比以前更加破败、凌乱。她的寻梦之旅令她有些失望,有些不知所措。
更令她惊奇的是,这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具体内容是:清帐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搞得热火朝天。在工作组韩队长的领导下,以前被打倒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又重新揪出来进行批斗、管制。像土改时的做法一样,工作组先进行摸底排队。贫下中农是依靠对象,中农是团结对象,地富反坏右是打击对象。正如毛**说的:“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定他们,便是否定革命。”工作组在贫下中农中发展积极分子,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再逐步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乡村的墙上,到处可以看到毛**的语录: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叶翎的大舅在解放初期土改时被定为破产地主,由于为人处事宽宏豁达,人缘极好,当时并没有被批斗过。这次在“四清”运动中和他的长子被列入五类分子之中,进行劳动改造和管制,并随时被揪斗批判。他们的脸浮肿蜡黄,表情呆滞,行动迟缓,身上沾满了灰尘和柴草,是名副其实的劳改犯。
乡下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使人有些喘不过来气的感觉。在工作组的教育引导下,农民们的阶级斗争观念很强,革命警惕性很高。无论什么事都从“阶级斗争”的视角去看待,去审视,去研究。也可能,这就是叶翎初来乍到时他们(包括工作组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她的原因。
几乎每天晚上,工作组韩队长都要召开社员大会,学习党的有关“四清”和毛**著作及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文件,或者批斗那些地富反坏右分子。如果不召开社员大会,工作组的领导和贫下中农的骨干分子则在一起研究开展“四清”工作的具体内容。在开社员大会以前,先点名,如果哪个社员无故不到,是要扣工分的。所以每次召开大会时,社员们都争先恐后地去参加。
有时社员们都去参加会时,院落就显得空落落的。叶翎百无聊赖,只好看书记日记。
在这种阶级斗争浓烈的气氛下,一天晚上忽然发生了一件和这种气氛不协调的、在叶翎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那晚叶翎在院子乘凉时,忽然传来了一阵优美的《梁祝》的小提琴声。那琴声时而节奏欢快轻松;时而旋律优美动听;时而哀怨得如泣如诉;时而又激越得如江海怒涛。
叶翎惊奇地寻着琴声从窗户里看到,一位穿着浅色夹克上衣的青年在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他的琴声里。这是个脸色有些苍白、瘦削而文雅的青年,约有二十四、五岁。他面部的表情随着琴声在变化,他时而显得忧郁;时而热情奔放。在琴声激越时,随着他拉琴的动作,他额前的一绺头发在摆动。他是那么地投入,那么地洒脱,一点也没有发现别人在观察他,探讨他。
正在叶聆听得入迷、看得忘情时,“四清”工作组组长老韩大声喊道:“小肖,别拉了,快睡吧,明天还有工作呢。”
韩队长喊过之后,发现了叶翎,问:“小叶同志,你还没
有没睡?”
当时叶翎有些尴尬,结巴地说:“我,我在听拉琴。”
当天晚上,叶翎很久没有入睡,她想不到在这荒僻的乡村,能听到《梁祝》。早在五十年代,叶翎就对《梁祝》的优美旋律非常喜欢。记得她第一次听到它时,是伏在收音机前一气听完的。
这个琴声使她感慨万千,这些工作组的成员表面看起来严肃、拘谨,处处讲阶级斗争,原来他们也有不被人知的另一面人生啊!
这个琴声也使叶翎想起了儿时的许多往事,她陷入了深深地回忆之中。儿时这里的树林、瓜园、鲜花、小桥、麦场、表姊妹之间的嬉戏都浮现在眼前。以往的一切都成为遥远的记忆,永远不会再出现了。叶翎思绪沉沉,浮想联翩。
第二天叶翎打听得知,原来这一批工作组的成员均是来自省音乐学院的师生。叶翎暗想,怪不得那位青年能把《梁祝》拉的如此优美动听。如果不是这场“文革”,他们可能还在学校学习,可能仍在舞台上展现他们的才华,“文革”使这批有才华的师生们走上了另一个政治舞台。在这场风浪中,这些学子们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待续)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回乡之旅 (三)”内容快照:
『回乡之旅 (三)』
(三)在叶翎初来时,~舅舅就给工作队的韩队长介绍了叶翎的情况。韩队长是音乐学院的老师,他有四十开外,带着眼镜,既高大又英俊。他看起来人很是随和,~着一~~得发白而洁净的灰中~装,浑~洋溢着浓浓地书卷气。在农村居住的短暂时间里,叶翎还吃了一顿“忆苦思甜”饭。那一星期,工作组的韩队长被派在叶翎的二舅家吃饭(工作组成员论~在社员家吃饭,~天~火食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