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孙立人在清华毕业,同时他通过了公费留美的选拔考试。他本想学军事,但父亲讨厌战乱,对北洋军阀甚为反感,要求立人要继续清华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不学军事。
孙立人父命难违,只好报名到美国普渡大学学土木工程系专业。该学院学制4年,鉴于孙立人已取得土木工程系学位,特准他**三年级学习,免修一、二年级的土木工程学课程。
临行前,父亲与爱子孙立人合影留念,并赠端砚一方,上面镌刻训词,为爱子壮行勉励。
训词为: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朱晦翁训:弘为宽广,毅为强忍,汝性忠实,立志亦颇不随流俗,第规模狭隘,遇事非泄沓即急遽,皆才识不足之过,宜于宽广强忍下功夫。交友为品学成败大关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汝本中材,最易移染,慎之。远适异国,所为何事?望时时于此着想。慎寒暑,节饮食,惩忿塞欲,为保身要诀。今当远离,特训数语,携置案头,朝夕省览,以当面命。
1925年,孙立人在普渡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学士学位。
令人不解的是,孙立人放弃了自己所学的理科专业,毅然报考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这个选择,他父亲肯定不同意,但斯时父亲远在中国,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孙立人自己很清楚,中国是一个大弱国,作为炎黄子孙,要想使祖国富强,不受人欺负,就必须要强兵?青岛的两记耳光,他一辈子不会忘记!同胞们所受的侮辱,是他选择读军校的主要内因。
孙立人报读弗吉尼亚军校,需要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同意。在等申请结果的时候,孙立人也没闲着,他在一家桥梁工程公司谋到了职位,任见习工程师,月薪两百美元。日子过得很惬意,还买了汽车。但申请批复一下来,他就立刻辞职,把车也卖了,入军校过艰苦的生活去了。
批准孙立人申请的是施肇基大使。施肇基大使一贯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他一生对中国外交贡献颇多,每次公派出国,从不游山玩水,吃喝嫖赌,而是认真地为国家留意人才。1910年冬,在哈尔滨,大规模急性传染病在中国人和俄国人中间流行,死亡率相当高。当时任外务府右丞的施肇基举荐了细菌学专家任连德。政府派任连德去东北防疫,结果成功地防止了肺鼠疫在中国的爆发。
弗吉尼亚军校是美国第一所州办军事学院,成立于1839年,与西点军校齐名。学院位于弗吉尼亚州列克星顿市郊。曾担任美国国防部长、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将军和巴顿将军,就毕业于该学院。
军校的生活完全是斯巴达式的,室内无自来水、暖气,没有洗澡间,只有老式厕所。伙食差得不堪想象,面包硬得像鞋底。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轮流值日。该校有一大“传统”:老生喜欢惩罚新生,名曰打“老鼠”(新生)。一名新生由一位高年级的老生当监护人,即使新生没有触犯校规,教官和高班生也喜滥施惩罚。当年马歇尔将军刚入校,高年级学生让他坐刺刀。所谓坐刺刀,就是在地板上立起刺刀,刀尖朝上,然后命令他蹲坐在刀尖上,坐刀时必须要恰到好处地压住刀尖而不使刺刀倒下,同时不能蹲得太重而使臀部受伤。当时马歇尔大病初愈,体力不支,时间一长便坐在了刀尖上,刀尖深深地刺入了他的臀部,血流不止。如果马歇尔向校方告发,肇事者肯定会受处分,但马歇尔保持缄默,校方对此事的唯一表示,是在校门口公告称马歇尔因伤休息三天。从此以后,马歇尔威名大振,高年级学生宣布:自这一天起,今后决不准任何人欺侮马歇尔!
但这个“传统”并未失传,孙立人的“杀威棒”还是要受领。
一次起床后,孙立人穿好衣服即跑出宿舍,看见老生都在楼道两旁站着,个个神态诡异。孙立人知道不好,便快步往外冲。就在冲的过程中,孙立人每经过一个老生,便被没头没脸的打一拳,等要到门口时,他也被打昏了,但醒来后要接着跑,跑慢了还要打。此时孙立人脑海中没想别的,奇怪的倒是忆起了自己少年时在青岛被打的那两记耳光。一想起这两记耳光,孙立人就忘记了疼痛,能忍受一切。
在弗吉尼亚军校的两年时间里,孙立人一直过着“老鼠”般的生活,老生们常罚他洗衣洗袜,洗好后还要恭恭敬敬地叠好送给老生。
有一次,孙立人把叠好的衣服送给一老生,这老兄情绪很好,正哼唱着一首歌曲。见孙立人进来,他悠闲地燃起一支烟,惬意的吸着。孙立人放好衣服等他训话,谁知他半天仍我行我素。孙立人不知如何进退,正犹豫间,这位老兄过来了,孙立人以为老生有话说,便低着头等待,谁知这老兄将半截烟头按在孙立人的颔下,孙立人的皮肉顿时滋滋响,痛得他跳了起来。老兄毫无歉意,反而高兴得哈哈大笑。
在食堂吃饭,孙立人从来不敢抬头,老生放下刀叉,他也必须立即起身走人。两年的“老鼠”生活,孙立人始终把父亲的“士不可不弘毅”牢记心头,凭着父训和青岛挨的两记耳光,孙立人由一个白面书生磨炼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一个坚忍刚毅的军人。
两年间,孙立人将西方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认真领会并总结,对各种武器、车辆、坦克的运用,他都烂熟于胸。渐渐地,他将阵地战和武器决定一切的观点作为他作战理论的支点。
1927年6月,孙立人结束了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因为在入军校时,孙立人已有学士学位,所以军校批准他直入三年级习文史。毕业后,他得到了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的关注,被官费派赴欧洲考察军事,先后考察了英、法、德、丹麦等国,1928年2月,孙立人结束考察回国。
父子见面,孙熙泽很高兴,他上下打量儿子,又用力拍拍儿子的肩膀,笑着说:“很好,你比以前更结实了。”
孙立人挺挺胸膛,说:“爸爸,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我是中国人,要让中国强大起来。”
父亲对儿子的志向是知道的,可眼下局势,离强大远着呢。冯玉祥是安徽巢湖人,当时孙熙泽受安徽省省长许世英邀请,回皖任职,也算是皖系大员。为了让儿子在军界顺利发展,他建议儿子说:“冯将军现正在招揽人才,你先到他手下谋一职位,以后发展要顺些。”
孙立人心气甚高,说:“谢谢爸爸美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当将军,但要从基层做起。我的事您就甭操心了,我想靠自力更生来发展。”
孙立人在清华时有个同窗好友叫陈崇武,也是篮球队友,其叔父陈嘉佑是北伐军的一个军长,准备成立一个骑兵团。陈崇武请孙立人去帮他叔父筹建骑兵团。但陈嘉佑的骑兵团只有200副马鞍子,别的什么没有。孙立人在长沙陈崇武家等了两个月,骑兵团还是一匹马也没有。孙立人想,干骑兵本不是我的专长,况且这个骑兵团还不知道何时才有马,还是先到南京碰碰运气吧。想到这,孙立人拜辞了陈崇武,到南京求职。经人介绍进了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此后,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为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政权和地盘,同时也为了消除异己,蒋介石认为在“武”的方面已经有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能够培养军事人才,那么在“文”的方面也应培养一批效忠自己的政治力量,这样才能够党政军三管齐下,文与武并举,顺利实现中国统一大业。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蒋介石决定创办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由自己兼任校长,指令戴季陶、丁惟汾、陈果夫三人负责。
孙立人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军训教官,并兼任学生大队中尉队长,开始了职业军人的生涯。由于该校搞派系斗争,他很厌恶,于是请调陆军教导总队,任工兵营排长,后表现出众,孙立人即升任。一路从学兵连连长到学兵营营付,再到三营营长。
1930年5月,应清华同窗齐学启邀请,孙立人调入宪警教导总队任上校第二大队长。
在宪警教导总队,孙立人狠抓训练。训练中,他强调士兵首先要精神饱满,其次要认真做好每一步动作,只有动作做熟练了,军容才能壮盛。
在总检阅时,孙立人的第二大队走出了军威。**台上,蒋介石看到第二大队行进的方队,个个精神饱满,人人动作熟练,整个方队整齐划一,如同一人,军容甚是壮观。蒋介石大喜,问:“这个方队的队长是谁?”
“是孙立人。”有人忙不迭回话。
“孙立人。”蒋介石重复了一遍,似要把这个名字记住。
孙立人正当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生活的轨道。
一天休息,孙立人听到有几个学生在抱怨军需处长,便上前询问:“怎么回事?”
有个生病模样的学生无精打采地说:“报告大队长,军需处长说我们几个生病缺课就不给军饷。”
“有这种事?”孙立人知道,学生缺课就不给军饷,这分明是军需处长在中饱私囊,当即便去找军需处长理论。
军需处长见孙立人是来说克扣军饷的事,顿时拉长了脸,故意把腿架到桌上说:“生病缺课还领什么薪饷!”
“那我问你,这克扣下来的薪饷干什么去了?”孙立人年轻气盛,怒容满面地斥问。
“你想查账吗?可惜还没这个权利!”军需处长轻嘲道。
“你混蛋!你知道你这是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吗?你知道知法犯法该当何罪吗?”孙立人忍无可忍,真想上前揍他几拳。
但理智告诉他不能动手。和军需处长大吵一顿后,孙立人下午就被撤职。原来军需处长是教导总队温应星总队长的内亲。
孙立人遭遇撤职赋闲,这才知道官场上的黑暗,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无奈他只有另找工作。恰巧海陆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缺一名副总队长,总队长王志和孙立人又熟,便暂就这个副总队长,日后再作他图。
在任侍卫总队副总队长期间,孙立人认识了宋子文、孔祥熙等“党国要人”,但仅仅是认识而已,还不能同“党国要人”说上话。
1930年,宋子文先生决定成立财政部税警总团。宋子文虽贵为“皇亲国戚”,但在财务开支上却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不肯随便支付蒋介石的军费,做不到对蒋百依百顺,因而时时受到蒋的斥责。所以宋子文也想建立一支武装作为自己的后盾,税警总团应运而生。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崭露头角(续)”内容快照:
『崭露头角(续)』
自盘古开天,食盐就是人们的生活必需。据权威哲人考证,远在~古唐虞“尧舜之道,爱亲尊贤”的时候,食盐尚由人们自由开采、~换。后来,大禹发现从这种爱亲尊贤的每日必需品中可以~钱,于是乎独出心裁,制定盐贡,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税收形式。到了东周,管仲在齐国为相,便将祖宗的好法子发扬光大,~一步对食盐实行~专卖,由此~缴盐税充实“国库”,从此便奠定了我泱泱华夏的税收~制,~而世代相沿,源远~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