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光联并不是不想争光啊,哪个不想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声?他也很努力的。他从来就是一个不服输的孩子,为了能够有所长进,能够在一帮孩子们中间取得一些胜利,他的汗水没少流,除了一有空就到球台边去练球外,还经常是一个人偷偷的练习。比如,他常常到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旮旯里,面对着墙壁练球,再要么就是趁家里没人的时候,独自一人练习发球。在他看来,发球是很重要的一门技术,在和同伴们的交手过程中,他老是“吃”别人的发球,不是下网了就是飞了。可他发的球,别人不是接过来了,就是给“抽”死了。所以他以为他输球主要是输在发球和接球上。他独自练习的时候往往练得最多的就是发球,。他每次“发”出一个球后,都会**地盯着,看那个“发”出的球会不会旋转以及旋转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
但是,尽管他这么刻苦勤奋的训练,依然是没有什么长进。在老师们的心目中,他是个对乒乓球缺乏悟性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在贾光联身上,有一点是老师们看中了的,那就是他有一股子拼劲和不服输的精神。
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在贾光联进入中学的第二年,市体育主管单位在政府的提议和敦促下,准备组建一支青少年足球队,着手培养新中国足球人才。中学低年级中的学生成了这次挑选人才中的重点对象。
由于贾光联在乒乓球方面坚持不断的训练,造就了他身材上的优势,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块运动员的料。但又由于他对乒乓球的极差的悟性,导致他成为了学校向前来挑选足球少年的工作人员的首要推荐对象。可别说,贾光联一出现在人们面前,立即便被相中了。从此,他成了市青少年足球队中的一员。
在乒乓球方面不显山露水的贾光联,其运动天赋终于得以展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与训练,他成了球队中最为出色的球员之一,而且是一名颇具威力的前锋。
在那个时代,虽然足球还不为普通中国人所熟悉和热爱,但终于找到了自己得以发挥体育特长的绿茵场,贾光联甘愿在这块场地中默默无闻地挥洒自己的汗水。他并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也没有想到要为中国足球作出多大多大的贡献,那个时候的他年龄还小,他只听从老师或教练的安排,并懵懵懂懂地知道这是需要,是中国足球未来的需要。既然如此,他觉得这也是一件有出息的事情。总之,他既痴情于足球了,又感受到足球对于他的重要性了。
他在乒乓球上的拼命三郎般的傻劲儿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用在了足球上。他不仅在规定的训练时间里比别人更加卖力,而且充分地利用空余时间。一段时间之后,他的个人速度、耐力以及技术活儿在队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深受教练们的喜爱和赏识。
然而有一点是令贾光联感到大为困惑的,足球就好象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孤儿,尽管有教练或一两个领导对他们讲足球的重要性,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运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足球只不过是还有一口气在**,却处于冰山之一角。且把它拿来与乒乓球一比便可知其一斑了。
小小的乒乓球几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必谈的话题,而且一谈起来是那样的眉飞色舞兴致盎然且永无止境。也难怪,要不然怎么会被人们称为国球了呢?
仅只停留在嘴巴上谈谈,那还是很不足为奇的。人们在行动上的表现才是尉为壮观的。城市与城市之间不断组团建队举行比赛,少则两个城市之间,多则某一个区域的几个城市之间循环比赛;城市里各行政区之间相互挑战;甚至街道与街道之间、居委会之间都会时常进行较量;更不用说学校之间的你来我往了;更有甚者,邻里之间还会用木版一搭,来个“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什么的;孩子们一有空,便在银球的飞舞挥汗如雨。
乒乓球几乎成了举国上下皆知皆爱的宠物——贾光联怀疑自己当初是不是不该放弃乒乓球而转行搞足球。
足球呢?可怜门前冷落车马稀,那些和贾光联一起练球的孩子们都是被“捡拾”过来的,个个像是后娘养的一般,很少有个显露身手的时候。
在市足球队里,一共只有二十来人,由于得不到相应的足够补贴和重视,这批人马便自动成了业余队员,球队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业余球队。训练更不用谈,懒懒散散的,简直不成个样子。于是就有些孩子被家长们带了回去,余下的只是在几个想捧住饭碗的教练的劝说下勉强被留了下来。贾光联尤其成为了被挽留的首要对象之一。
而贾光联呢?即使不挽留,他也会主动留下来的。他是那样的热爱着体育运动。在那个以体育为荣耀的时代里,他能放弃吗?又何况,他擅长的就在这个方面(至于还有没有其他方面,他不得而知),他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足球不是被人冷落被人淡忘吗?可小小少年的贾光联内心却生出一股子不服气的劲头。他不同寻常地打算要在这个领域有点作为,偏要让人们瞧瞧看,光捧乒乓球有什么好?——也许,这是当年贾光联对乒乓球的一种嫉妒之心或是掩藏后悔之心的表现吧。
任何事情必须从两个方面去看待。乒乓球虽然是“宠物”,有无限炫目的光环包围着它,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只从健身的角度来看,倒还说得过去,但要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确是相当不易的。而足球呢?虽说是个被人冷落的“弃儿”,但只要你自己执著于它,回报不是没有。
像贾光联这样痴心不改的人是不是再没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市业余足球队的为数不多的十来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是这样的。与他一起的队员中也不乏其人。仅就贾光联的教练段成辉赠给他的一副对联便是一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段成辉给其弟子贾光联这副对联的用意是非常明确的。同时也表明了,在那个时代,乒乓球也并非只是全中国人的爱好与追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乒乓球是中国体育运动热潮的先锋,起到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现如今的中国何以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强国呢?仅靠乒乓球一个项目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因为在其他各个运动项目中,有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体育工作者和爱好者们的铺垫,才有今日的勃勃景象。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贾光联在足球方面的态度与行为引起了段成辉的喜爱和关注。不仅如此,在段成辉和贾光联的影响下,其他留在足球圈子里的队员们也十分卖起力来,一改曾经的懒散与拖沓,训练效果特别好,球队已是像模像样起来。
偶尔有些零星的城际间的比赛时,以贾光联为主力的这支足球队往往是胜多负少,为本市赢得了一些荣誉,虽说这些荣誉一时还不是特别的响亮,但进一步激发了贾光联的兴趣和斗志,而且每次的胜利都与他是**相联的。作为主力前锋,他总能凭借自己的拼劲和技术实力以及与队友的整体配合进球,他是球队获胜的功臣,个人荣誉也时时降临到他头上。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六”内容快照:
『六』
六贾光联算是真的与~结~了不~之缘。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痴~者,一日不沾~心里就堵得慌。六十年代初期,~执著迎来了自己~生涯的第一个~天。此时,贾光联已由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而且~已开始被许多人认同和接~,虽一时还不能与乒乓球等同日而语,但毕竟开始走向大众化了。在一些城市里,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的魅~,尤其是当有过几支外国~队来中国比赛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