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华捧着教本笑吟吟大步踏入教室,走到讲台前。
霎时,五十六双诧异的目光齐刷刷射向他。他们是惊奇这位老师原来这么年强?还是意外城里来的高材生穿着如此朴素,不,应该说寒碜?
只见他穿着一身白衬衣,脸膛清瘦,重眉毛,挂着一脸的微笑,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他的头发很短,那种流行的平头,胡须刚刚刮过,下巴青青的。只是一双眼睛略显疲惫,似乎是熬夜的缘故,却透着一股灵气。一副典型的农村教师形象。
其实,这当中还有两双惊讶的目光,只是朱振华无法察觉罢了。
惊讶归惊讶,当班长罗小林大声发出“上课,起立”的口令时,全体同学就条件反射一样站起来,整齐地叫——
“老师好!”
朱振华满意地点点头,问了声同学们好。然后,他开始礼节性的作自我介绍:“我叫朱振华,朱自清的朱,振兴中华的振华,今年三十一岁,只可惜年过而立,还没有为振兴中华做出什么贡献,惭愧,惭愧!”
好谦虚的开场白,原来这高材生并不严厉的!教室里便传出了几声男生的偷笑。
“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市一中教了五年书,因为身上总有股乡土味,过不惯城里生活,就跑到八中来了,担任你们的班主任兼教语文课。今后我既是你们的老师,更是你们的大哥、朋友,希望你们多多支持我的工作。”
说完,朱振华朝学生们来了个抱拳致意。
不知是谁最先鼓掌,瞬间引发一片经久不息的噼呖啦啦声。朱振华很受感动。从这帮十七八岁的学生们身上,他看到了城里学生少有的真诚与朴素。有这,他就够了。
“谢谢同学们,谢谢!”他好不容易让掌声停下来,就打开教材说:“请同学们翻开课文,《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名作,过去大家学过他不少文章,下面我提一个问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鲁迅,姓什么,哪里人?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教室里一阵嗡嗡嗡。坐最后排的几个女生在低头窃语。
“请哪位同学回答?”朱振华扫视教室一圈,提高富有磁性的男中音。
“这还用问,明明姓鲁嘛。”分明是邓先青的宏亮的声音。
班长罗小林扶扶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轻轻笑了。
听到罗小林笑,邓先青很不服气,一双圆眼睛睁成猛张飞,他大声道:“怎么?我讲错了?世上难道就没有姓鲁的?鲁班就姓鲁啊,《水浒传》里还有个鲁智深呢。”
邓先青的话刚落音,全班同学都齐齐笑起来,石成文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啥,不相信?不信你们查《百家姓》,查史书也行。”邓先青不服气地嚷。
石成文左手指着邓先青的背,笑着说:“难怪你是胖老粗,不懂别装懂,世上当然有姓鲁的,问题是鲁迅并不姓鲁哦。”
他的戏言更惹起满教室哄笑、议论。
“请大家安静,不要吵闹。”朱振华没想到这些学生会这般任性,放肆,他有种隐隐的担忧,剑眉轻颦。忽然,他的目光触到一个似曾相识的目光。那目光中,满含喜悦与惊讶。
是坐在第五行中间的那个有着满头瀑布般乌发的女生。朱振华只觉好眼熟,借学生们哄笑的机会,脑海急速搜索。很快,他恍然大悟,原来是昨天上午在枫林里遇到的那个叫肖小枫的女生,没想今天成了他的学生。朱振华正欲请她回答,却有个女生从从容容站起身来。
他认出,是刘曼丽。他赞赏地朝她点点头,说:“好,请你来回答。”
刘曼丽几乎是一字一顿地在背。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病逝于1936年,原名周树人,鲁迅为其笔名。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一个败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小时侯又叫周……”
她一下记不出来了。
邓先青粗粗的嗓门却响起来:“还有个名字叫周作人,我读小学时候就学过他的散文《故乡的野菜》,至今还能背呢。”
经邓先青这么一说,个别同学觉得他似乎有点道理,那些对邓先青的说法感到怀疑的同学,就在脑子里搜索记忆,教室里一下就安静了。邓先青有点得意。
偏偏这时肖小枫却咯咯笑起来了。
朱振华微笑着指着她:“请肖小枫同学回答。”
肖小枫一愣,她没想到老师的记性这么好,昨日枫林里的偶然邂逅,他竟然记住了自已的名字。虽然他刚进教室的时候,她感到意外,这个新来的教师会是他,而不是那个雪野,她心中崇拜的青年诗人。但昨天在枫林里,朱振华的温和风趣,谦虚气质,特别是那双艺术家的眼睛,还是给了她深刻的第一印象。于是,她大胆地迎视着他的目光,神情坦然地回答: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大文豪,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幼名周樟寿,字豫才,生于1881年9月25日,病逝于1936年10月19日,终年56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一生的写照。”文学常识对于肖小枫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如数家珍。一个自幼酷爱文学、立志要当女作家的人,语文课学不好,岂不成了大笑话?
“刚才邓先青说的周作人,是鲁迅的二弟,也是一位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参加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个重要代表人物。”肖小枫接着说。
“人家老邓就是水平高嘛!”坐最后排的黄国平打趣道。
邓先青当然听出黄国平在讽刺他,更知自已今天又闹笑话了,嘴里仍然嘟嘟哝哝辩护:
“我顶多说错了一半,他们两个人毕竟是同胞兄弟啊。”
他的话未落,周围的女生早捂着肚子使劲的笑着,发出轻而脆的声来。
这胖男生真有意思!原本板着面孔的朱振华不由**一丝笑容,他用粉笔刷轻敲讲台:“大家安静!肖小枫同学答得对,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81年出生于一个败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少年时代接受过长达十余年的传统教育,课余喜杂览,爱读野史笔记。因为他的外祖母等亲友都住在绍兴乡间,所以有机会常常接触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十三岁时,鲁迅家道中落,经常出入当铺与药店,备感世态炎凉,就不满传统的封建“正道”,后来考入无需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不久,鲁迅因为厌恶这所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被派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课余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革命党人一起,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因有感于中国人的愚弱,为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毅然中止学医,选择文学作为战斗武器,开始了革命文学生涯,并参加了光复会。”
接着,朱振华滔滔不绝讲着鲁迅的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讲鲁迅与因投靠南京国民政府的周树人的兄弟不和,讲鲁迅与茅盾、与叶圣陶的交情,讲《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讲鲁迅的早逝以及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来由。朱振华口若悬河,高谈阔论,左手还随着语气打着奇妙的圈儿,仿佛唯有这样才不会停下来。五十六个学生满脑的惊讶,满脸的虔诚。他们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貌不出众的朱老师,讲课如此精采,那神采奕奕的样子,那潇潇洒洒的气质,令他们都不知不觉入迷。
教室里一片鸦雀无声,只有窗外的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
当朱振华讲到鲁迅与许广平的师生恋时,肖小枫轻声说了句什么,引起周围十几名学生一阵笑浪,声大且久。
莫明奇妙!
“讲这些干嘛,书上没要求讲,我可不想当作家!”邓先青的叫嚷惊醒了全班同学,惊醒了得意中侃侃而谈的朱振华。
原来,他早已偏离教案十万八千里!
学生们哄堂大笑。整个教室陷入一片混乱状态。低头。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他们说些什么,朱振华没有听到,平生第一回碰到这种场面,他有些不知所措,一堂课过去,白衬衫竟然有点**。市一中来的骨干教师哦,居然头回遇到了心慌的时候!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第五章”内容快照:
『第五章』
中餐过后,高三(198)班~生寝室~~闹闹得很。该他们~生倒霉,别班都住八人一间的新宿舍,他们却一直~住在原先堆放杂物的大仓库里。坑坑洼洼的地面,斑剥得有些灰黄的墙壁,十张双层木~,不多不少,~~着二十条少年好汉。那~总也抹不~的~霉气息,常常让一踏~寝室门槛的邓先青借题发挥大半天。邓先青在语文课~闹出笑料,正~了一~子气无~发~。这回倒好,不知是谁泼~了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