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四海清平。江西省泰和县有一书生,姓杨名亭北,字尚谦。系书香门第,祖上曾位至翰林侍读学士,风光一时。尚谦年少时不幸父母双亡,家道逐渐中落。一个人靠变卖祖产度日,苦攻学业。实指望有朝一日一举成名,再振家声。
却说这尚谦年方弱冠,生的唇红齿白,面如冠玉,恰是玉树临风潘安貌,饱读诗书礼仪郎。
尚谦自幼受家庭熏陶,自是饱读诗书,精通礼仪,人格不俗。他每夜伏案苦读,勤奋不辍。转眼三年后的秋天,又到乡闱时节。尚谦凭借过人才学,一举高中解元。此时正值丹桂飘香,天高云淡。十里八里的乡亲俱来朝贺。杨解元自是感激万分,但苦于囊中羞涩,无好酒好菜款待乡亲。乡亲们也不介意,只是热闹一番便各各离去。
其中有一殷实大户,户主袁盛堂,见尚谦品学俱优,料定他将来必成大器,前途无量。又尚未婚配,便有意将独生女儿袁佳莹许配于他。
却说这袁盛堂,虽是大户,却不甚会事。平日里嫌贫爱富,喜攀高枝。乡亲们对他也是敬而远之。
这袁家大小姐袁佳莹,因是独生女,从小娇生惯养,颐指气使,动不动就发小姐脾气。父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虽然长得一副花容月貌,却没了大家闺秀的教养。
今日里杨尚谦乡闱高中,这袁盛堂也来贺喜。待众人俱已散去,他拉过尚谦,对尚谦一番打量,那是怎么看怎么顺眼。他心头暗喜,仿佛这尚谦已是自己的女婿了一般。
尚谦被袁盛堂看得浑身不自在,于是,他深深一揖,谦恭地说道:
“有劳世伯今日前来,尚谦愧无招待,实是无礼之极。看在亡故的家父面上,还望世伯海涵小侄!”
“贤侄此言差矣!老朽岂为吃食而来?且不说令尊在世时两家的交好,就是街坊邻居,也该有所照应。老朽今来一为世侄道贺高中之喜,二来么……”
袁盛堂说到此打住了话头,只是用眼睛看着尚谦,似有难言之隐。
“世伯还有何见教?但说无妨,小侄无有不从!”
“即是如此,老朽如今有一事相问:贤侄至今可有婚配么?”
“小侄家贫如洗,每日寒灯苦读,所以至今未曾婚配。”
“那老朽与你保一大媒,此女与贤侄郎才女貌,实属金玉良缘。不知贤侄意下如何?”
尚谦闻听此言,并未面现喜色。多年的寒灯苦读,他一心只想求取功名,并未曾把婚姻之事放在心上。但碍于情面,他不便回驳,只得应付道:
“不知世伯说的是谁家之女?”
袁盛堂笑而不答。沉吟半晌,他才开口说道:
“老朽辛劳半生,无有甚么功德,幸而置下家产若干,尚可应付一辈两辈。老朽膝下并无一儿,只有一女,年方二八,名唤佳莹。只因小女自视甚高,俗流人等不入眼目,所以至今尚未婚配。今见贤侄青年才俊,知书达理,定是大用之材。且正好未曾婚配,因此,老夫欲将小女许配于你,却不知贤侄意下如何?”
尚谦闻听此语,心里不以为然。因平时对袁家印象不甚好感,再加自己未名未禄,尚不到论亲时候。于是语气愈发谦恭,委婉推辞道:
“蒙世伯抬爱,小生不胜感激!只是小生自感家境贫寒,一事无成,尚不到论亲时候。我等贫家小户,岂可作此非分之想,委屈辱没了令千金,小生委实担当不起!”
“如此说来,贤侄是嫌弃我家小女了?”袁盛堂闻听尚谦推辞,心下不悦,面待愠色,又不便发作。
“小侄一介穷弱书生,岂敢嫌弃令爱!实是小生蓬壁落魄,不敢高攀显耀门庭!”
那袁盛堂更是气急,没想到一个穷落书生,竟然会拒绝他袁盛堂的亲自求亲。他脸上顿时红一阵白一阵,说不出话来。好半天,他撂下一句:“哼!有眼无珠,不识抬举!”悻悻地甩袖而去。
光阴荏苒,岁月易逝。次年春天,杨亭北又去参加了礼部会试。这一场又是不负苦心,一举高中会元。
杨尚谦虽是连中两元,却丝毫不敢懈怠,他深知前程不易,多年的苦读尽在最后一试。
眼看又过一年,时序已至二月。京师殿试的日子屈指即到,按惯例,每年均在三月初一。
尚谦早早地打点好行装,背上书本、包袱,带了不多一点干粮,锁好人迹稀至的院门。他站在门前看了看黑漆斑驳的大门,荒芜冷落的台阶,心里竟生出许多感慨。此一去,路途遥远,前程未卜,将是决定他命运的关键。倘若父母在天有灵,该当冥冥中保佑自己此去功成,光宗耀祖。
却说尚谦一路涉山渡水,餐风露宿。眼下**已至,沿途新枝翠叶,浅溪流青。道旁紫燕穿柳,海棠傍行。尚谦却只顾急急地赶路,哪有心思赏春?可怜尚谦衣衫单薄,难禁得乍暖还寒。饥肠辘辘,食难果腹。
约莫行了半月光景,眼看囊中吃食已尽,京师尚遥。尚谦也顾不得许多,只是一心地赶路。这一日午后行至一座山下,春阳高照。尚谦又累又饿,疲惫不堪。他心里一急,忽然眼前一黑,昏倒在地,人事不知。
不知过了多久,尚谦悠悠醒转。他眼见自己睡在一张软绵绵的**,极是舒服。淡淡的馨香,溢满心肺。
抬眼看见床前灯下坐着一个俊俏少女,秀发如云,衬着雪白小脸。眉似新月,肤如凝脂。浑身透出一种娴静、文雅的味道来。此刻正低眉缝补着尚谦身上挂破的衣衫。
原来,尚谦精疲力竭昏倒在山下。此山转角处有一个村庄,名唤梨花村。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俱种梨树。此时正当梨云盛开,二月天数里铺雪。把个小村子映得瑶池仙境一般。
当中有一个私塾先生,名叫陈彰礼,字敬斋。在村子里教授着二十来个孩子的四书五经。平时人们都叫他“陈老夫子”。
这陈老夫子夫妻二人为人谦和,人缘甚佳。只是成亲多年未出,在老夫子五十岁那年才得了一女,取名宝书。老两口对女儿宝贝似地,明珠一般疼爱。
冬去春来,二八佳人宝书已出落成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那份恬静、端庄、文雅,恰是与生俱来,令人赞叹。
这日午后,宝书端着衣物去井边清洗。刚走到井边,瞅见不远处一个人影倒在路边。她吃了一惊,快移莲步,上前看个究竟。
这一看,不禁令宝书无端心跳不已!只见尚谦长得眉清目秀,鼻直口方,相貌堂堂,身形不俗。又见尚谦布衣粗服,一副书生打扮。还有散落路边的书本,想必是进京赶考的书生了。
宝书连忙叫来爹娘,帮着把书生弄回屋里,给他擦手洗脸。陈师娘已在灶下熬了一碗姜汤,给他灌下。
宝书看着书生沉沉睡下了,发了一头汗。她于是坐在床边替尚谦缝补着破露的衣衫。
尚谦醒来,见一美貌少女坐于自己旁边,心神不禁一荡,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莫非到了仙境不成?
毕竟尚谦乃谦谦君子,自幼熟读经书,深知礼仪廉耻,男女有别。他忙忙地坐起来,惶恐不安地欲起身作揖,口里慌无伦次:
“这、这是何处?小姐何来?小生有礼!……小生失礼!这、这……”
眼见书生醒来,宝书脸上一红。又见他慌乱无神,又是施礼又是还礼,足见他乃正人君子,绝非轻薄浅俗之流。心神不禁一荡,如沐春风的梨花一般春意盈怀。这正是:
莫道红尘不相逢
机缘奇巧遇知音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梨花月下听瑶琴 情定诗书别知音”内容快照:
『梨花月下听瑶琴 情定诗书别知音』
“公子休~慌张!你病~未愈,请~~休息!”宝书见尚谦慌忙中就~~得~来,~赫中忙站起~劝慰道。其~音清脆婉转,有如黄莺出谷,清泉~心。这宝书虽对尚谦已有好感,暗生爱慕,但终究是闺中~儿,几曾见过世外陌生~子?此时自是~云~面,~答答颇难为情。但宝书天赋沉稳,大方持重,虽面含~~,却能给尚谦安定之~,尚谦随即依言~~。便又记起了自己连日赶路,风寒浸~、~~难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