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土城别传 [目录] > 第2章

《土城别传》

第2章~力阴影下的人生百态

作者:王石夫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暴力阴影下的人生百态——读《土城别传》札记

白廷廷

认识石夫才半年,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文学,对于书画,对于武术等的爱好,以及对于生活细微的感知与生动的传达,无不使他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在当下,这种兼通数艺的人已经不多了,能在老家碰上他,很意外——这是上天赐予的缘分吧。

无疑,他是一个勤于笔耕的人,已经创作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山村人家》。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修改终稿、联系出版这部《土城别传》,而下一部《土城记忆》也已有了框架。这种不懈努力的创作精神,很使我感动。

就本书而言,他无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历时十多年才完成,仅这一点严肃的创作态度就是值得学习的。既然是“别传”,特别或另类的传记,肯定有他选择这个题目的道理。应该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回味,像他一样的中年人来说,或许有了更加刻骨铭心的体会。选择这种体裁,对生活而言,可以追忆并总结一下自己的过去;对创作而言,有了亲身经历作根基,比较接近真实,而不至于不着边际;对作品而言,这种叙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进而获得共鸣。不用说,他是继承了我县路遥而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这种继承本身使我们的文学不至于中断,并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可惜的是路遥既殁,文不在兹,赖二、三君子使此道不辍。至于“土城”,一如他在后记里所说“它太狭小了,简直就是一个村庄”,“总是被尘土包裹着”。的确,“土城”是一个小县城,像其它大多数黄土高原上的地方一样,自轩辕以来,就是以黄土为特色,习惯了,反而觉得没有什么特色可言。这既有地理纪实的意味,同时又包含着某种抽象的哲理思考。它并不堂皇,也不富丽,更不张扬,然而正是这份拙朴,这份淡素,这份粗犷,浇灌了本地勤劳善良的百姓,使他们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去生活,去过那份属于自己而又不奢望于其他的质朴生活。

然而,自从黄帝、鬼方以后,扶苏蒙恬长眠于此,吕布貂蝉生活于此,韩世忠、李自成发轫于此,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块荒陋鄙远的土地上延续了数千年的半农耕半游牧的传统生活方式还是被打破了,不可阻挡地卷入了现当代历史进程的激流……面对汹涌而来又勃勃生机的不同事物,人们同样有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式去应对它。相对于改革开放早期,路遥对这片土地及生活于其上的百姓的挚爱,礼赞,讴歌,把各种同样复杂的问题、矛盾作了细致的描写。其时这种笔调是多么的乐观、坚韧乃至深沉、昂扬,在那种物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人的积极奋斗精神,至今仍然觉得怀念、感佩;而当历史前进到九十年代以后,这一切似乎变了,或渐变或突变,而我们的作者恰恰生逢其时,开始了自己的曲折生涯……实际上常常处于时代末尾被拖着走的所谓富裕生活,似乎并没有带来精神上的同步发展或积极发展。

正如作者所说:“在那个欲望焚烧的**的年代里,无论男人也好,女人也罢,也许就变得不再是那样的安分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显示了它的存在价值。借助于几个人的一段经历,从小人物的视角,将当代小县城“土城”的部分生活作了展示。其中有商人,官员,演员,农民,无业者等等。在城市与乡村的广阔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释放各自的**,追求各自的理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及其经历都具有进入作品的价值与权力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人及其经历都有意义被书写的。在此,我们的作者选择的是那些在其他地方已经屡见不鲜而在当地却属“时髦”的人物,这或许就是历史展开方式上的不同步性吧。正是因为这些事物有了小县城作背景,从而凸显了这方水土上上演的时代悲剧抑或闹剧。一些人很快就在稍微富裕的物质支配下失去了方向,一些人同样马上成为拜物教的牺牲品,一些人在追求权力的庇护时丧失了起码的人的尊严,一些人在道德沦丧的时代迅速加入并推进了这一进程……但是,仍然有那么一些人在坚守着传统的观念,在为生存而挣扎,在为理想而奔波,同时不断的融入新的精神血液。这就使我们看到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看到了欲望在不同的人的身上作了各种各样的显现。

比如主人公陈子涛,他有着深远的家族背景,在爷爷时还是当地的好县长,可以算是当地一个有名望的人物了。然而,那段历史或许像《白鹿塬》、《尘埃落定》、《活着》等规模宏大的作品所生动展示的那样过于戏剧性,人物的升沉也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命运般的悲剧色彩——被“土匪”枪毙了。随后,这一出身铬印般的刻在了这个家族的身上,使他的后人蒙上了更为不幸的阴影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陈子涛的父亲本来应该是一个很有出息的青年,学的好,写的一手好字,为人正派,有着远大的理想,但硬是像当时大多数同样甚至出身更不好的人一样被“打倒”。命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君子之泽、三世而斩”,通俗的说法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孙子下来球不蛋。不过,这也仅仅是一种失败者的总结或记忆。何况,他爷爷在前朝为官呢?这样,虽然父亲受尽折磨,按理说,陈子涛家庭教育还是不错的,如他的哥哥与弟弟都能够上中专或大学,而唯独他,没有在学校一途得到进一步发展。命运捉弄?从作品本身的叙述来看,或不尽然。看一看他在初中时所交的朋友及所感兴趣的事情或许就能够进一步判断其将来的走向吧?虽然,错失升学的良机,并在此之后做过深刻的反省,即使将问题归结于考试制度的不公平或腐败,而似乎更重要的是以他的资才而论,他没能坚持下去,那么这种性格的发展与生活的趋向也就成为必然。应该说,之后的一段时间他还是力图有所作为的,并确实将生意做得不错。但是,他又犯了一个同样的,在那个年龄阶段上来说更为致命的错误,交了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接着,如作品展开的那样,他一步步走向了深渊。

“舞厅”,这在当时当地来说是个新事物,正像我的一个老师所说,国人接受西方的东西,好的不好好学,坏的一学就会,且变着花样出“洋相”。在这里,陈子涛结识了他在故事中几乎所有负面的人物。同时,将自己拖入青春期躁动的泥潭,一发而不可收拾。举行了慌乱的“成人礼”后,开始了情欲的全部展开,并将自己葬送,成为情欲的又一个牺牲品与最好的注脚。进一步“义无反顾”跳进社会的沼泽。在得到释放的同时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体现了传统价值观念与新生代要求独立追求爱情的冲突,体现了情欲与理智的矛盾,体现了权力(包括暴力)与弱势间的对立,体现了善良与原罪的妥协……在此,他的全部生活获得了新的意义,与一个大自己十几岁的演员结婚,而恰恰是这个新人又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人性矛盾。她之前得到代表地痞流氓势力的庇护,并与官方、单位领导保持着暧昧的关系,还有与代表财富——暴发户的油贩子的纠缠,以及同事、学徒等等网状的社会结构联系。这样,陈子涛的性格本应该得到更为丰富的挖掘与发展,然而,作品似乎将他停止了,永远停止在了一个新婚男人与一个并不怎样忠诚于自己的女人关系身上,似乎永远停止在了除过情欲外他在这个女人身上得不到任何安慰、补偿的冰点,当然还有一些属于人的自然属性的害怕并摆脱孤独的沟通。并且,他对自己的女人所作所为似乎并不在乎,乃至于不像一个丈夫应该承担责任——放任自己的女人与上述一些人物保持“联系”,或许可以解释为“无奈”?但这种解释也太无力了吧?以至于,为一个罪犯而屡次用**找“后门”,将自己无休止的“包养”给了油贩子,直至故事的结束。在此,虽然陈子涛年龄小,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听话”,似乎成了所谓的老婆的牵线木偶,丧失了以前**追求女人时,哪怕并不成熟的独立的判断与坚定。那么,在我看来,后半部分本应更为精彩的故事由于人物性格的缺陷留下了些许遗憾。而作为陈子涛的老婆倒由于其自由的意志与行事反获得了人物意义上的完成。并且,她也有三次失败的婚姻经历与复杂的家庭关系(父亲早逝,后父培养成人),在土城又有了更为纠结的错综人际与心路历程,虽然她按照正统观念并不作为正面人物出现,虽然她身上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乃至于人格缺陷,但作品本身的描述却无疑使其生命获得了某种丰富性与内在的张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人物反而塑造得比较成功。另一个塑造较为成功的人物是父亲陈铁山,他为了子女用尽了心血,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与陈子涛这样似乎无根的人相比,他还有传统这个思想作为支撑,所以体现在行动上,较为一致与有力。而与陈子涛的父亲及其老婆相比,显然,作者并没有完全展开陈子涛作为主人公的命运与心路。似乎作者有什么顾虑吧?

暴力阴影下的人生百态。包括语言暴力、肢体暴力、制度暴力、心态暴力等等。语言暴力在作品中得到较多的呈现,或许与底层的生存状态有关吧。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无奈、无助、无力、不满、孤独、愤慨恣意倾泻,然而更多的情况下是牢骚不平吧;肢体暴力,我们可以从作品尤其是二十九章,梁二平与方顺子在唐小婉房子剁下陈子涛的小指时,达到了极致。这是一种威慑,更是一种人性的畸形变态表现。将暴力当作一种无形权力来压迫处境较差的弱势人物,让人们不由得想到,虽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了,但这种原始的蛮力仍然无处不显示着它的神通。土城的人,没有不被这种野蛮的力量所恐吓住的,就是官方警察也得让三分。或许这就自然上升到制度层面了吧。传统数千年来的人治社会已经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规矩,清官没有的时候,能办事的赃官虽等而下之求之办事亦可,而赃官也不行那么只能求助于原始的具有暴力色彩的个人或组织,而这种个人与组织本身就具有处理事情的随意性,不具备制度保障。那么,作为底层的百姓而言,他们常常是有苦说不出,说出也没人听。在此,他们是无力的,在没有起码的安全制度保障下的社会生态,人们总是惴惴不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生活。比如二十五章装潢部,被砸后陈铁山求助于警察,最后也不了了之,并没有将闹事者绳之以法。这与其说是个体的悲哀不如说是制度的悲哀,乃至社会的悲哀。与制度暴力相联系的是心态暴力。每一个人都试图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将他者纳入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认为这是天然合理的。比如陈铁山认为他的长子娶个好媳妇,最好是有工作的,然后可以一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希望陈子涛好好做生意赚钱买房子娶媳妇;唐小婉希望陈子涛能够理解自己在几个男人之间周旋并支持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再如,陈子涛在父亲陈铁山与老婆唐小婉两种对立的心态与处世方式之间摇摆,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这本身并不证明完全是出于自由意志,而反证明了陈铁山或唐小婉的力量,因为在作品中,作为主人公的他似乎是接近于让人不能接受的沉默。还有舆论对于陈子涛与唐小婉婚事的规范引导。无论是出于个体的心态还是出于群体习惯的心态,或多或少含有强制的意味,如果不能按照某一种要求来说话做事,可能就被视为问题、异端、甚至仇敌。似乎整个氛围,除过陈子涛无休止的妥协与其母亲的母爱的自然本性以外,缺少某种宽容的心态与涵融的能力,这样就使整个社会充满了功利、狭隘、偏激的症状。这或许就是暴力阴影下的人生百态的展现吧。

写到这里自然就牵扯到作者的感情倾向问题。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情感态度决定了对作品及其人物的情感态度。反之,我们可以从作品中逆向透礻见作者对于人物与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双向的过程。而我们的作者在作品中是怎样对待人物生活与其中的社会的呢?你可以说中立,也可以说无奈,还可以说冷漠,但你绝对发现不了热爱。这与路遥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倒不是说是错误,毕竟每一个个体对生活的体验与经历是不同的,进而态度也不可能相同。但是,作为一个悲剧小说,作者虽然也是下层人物,不能强求他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至少应该对艺术世界或现实世界抱着一种既能入之、又能出之的人文关怀吧。引用王国维的一句话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通读以后感到如果能增加一些超然的人文关怀或许会使作品呈现出别样的面目,至少产生一些问题意识,一些审美观念,一些让人哪怕微茫希望的心理作用。

在此我希望石夫能够更多的储备一些语言,并进一步体悟理解当代生活,增强一些理论素养,以便更好地为创作服务。

20101117夜,清涧

(白廷廷,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系硕士)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引子”内容快照:

『引子』

引子这是一块方圆不~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块厚重而沧桑的土地。在这土地~生活了祖祖辈辈的人们,习惯~把这土地的~害地段称作“土城”。谣传,古老的时候,这方圆不~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原本属于华北海的一~分。在某一年盛夏的一天,这里突发了一个奇迹:晴空万里,风平~静,一切看似安然无恙。突然间,不晓得从哪里移来了厚厚的云层,只见那云层迅速地向~凸起,形成高大的云~,

~~

>> 阅读第3章 引子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