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那些刚才还力主封裕靖王为摄政王的大臣,内心虽然仍想坚持,但见大势已去也都改了口,表示拥护皇太后临朝辅政,声称那将是江山社稷之幸,黎民百姓之福。最后只有一个细弱的声音说了句:“可是,太后娘娘已经断发,出家修行了呀。”
他的话迅即招来一阵挞伐之声:“糊涂!为家国计,我们不会恳请太后蓄发还俗吗?”
明大人摆摆手,制止了周遭的嘈杂。
他颔首微笑,上前朝小皇帝深鞠一躬,说:“启奏陛下,臣等已议定,就依陛下所愿,恭请皇太后蓄发还俗,临朝称制。”
当御风得知百官拜伏于宫门前伏阙恳请皇太后临朝辅政的消息时,也不觉一怔。她想过要帮助年幼的豚儿成为一位万民敬仰的好皇帝,但还从未想过要亲自登上金銮殿,与小皇帝并肩而坐,直面那些恭谨肃穆的朝臣。
但不容她细忖,明成光明大人已经率领百官联名上奏:“今皇上继承天统,率土之内万民欢腾,希冀重振朝纲,利泽士庶。然皇帝年幼,尚不能日理万机,救万民于水火。臣等惶恐,谨伏地上请,乞求太后上顺祖宗,下念臣吏,蓄发还俗,临朝辅政,以宁天下。”
面对这样一份奏折,御风有些迟疑,她没有立刻做出回应,而是说让哀家考虑几日吧。
那份奏折就放在御风的案头,御风凝神望着它,心中一阵波涛汹涌,想伸手去展开来细读,手伸到半路又缩了回来。她知道那奏则里有千斤重担,一旦接了过来,便都要压在肩上。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担负起那份重任,若她应付不来,或是处分错了,不仅自己威信扫地,恐怕连朝廷的尊严都要付诸东流了。
正思索着,小畹端着一个定窑白瓷的炖盅走了过来:“娘娘,人参汤炖好了,趁热喝了吧。”
御风不语,她的心绪还纠结在奏折上。
“娘娘。”小畹提高了声调又叫了一声。这在别的宫婢看来大不敬的举动,对小畹来说却是细枝末节,根本不会受到御风的责罚。
“哦,小畹,哀家想得出神了,你有什么事吗?”御风恍然回过神来,望着小畹问。
小畹嫣然一笑,说:“太后娘娘,先别想那么多了,喝了人参汤,养养精神再说。”
御风点点头,接过小畹手里的炖盅,打开盖,一股浓郁的药香便扑鼻而来。
“这是什么人参汤,怎么跟熬的药汤一个味啊?”御风纳闷地问。
小畹走到她的背后,双手搭在她的肩上,一边伸展开手指替御风按摩揉nīe,一边回道:“小畹看太后这阵子思虑太过,心气不足,人也消瘦了许多,连这个月的月水都推迟了。所以,小畹才叫太医开了这个方子,里面有人参一两,槟榔一两,麦门冬一两,大腹皮一两,牡丹皮一两,芍药一两,防己一两……”
御风摆摆手说:“罢了,罢了,不劳你背药方子,哀家喝就是了。”
小畹闻言,又翘起兰花指掩住嘴唇轻声笑起来。
御风发觉近来小畹的笑容越来越多见了。
喝了人参汤,小畹将炖盅托在手里,要转身离开时,又回过头对御风说:“娘娘听说了吗?”
御风眨眨眼睛,不解地问:“哀家听说什么了?”
小畹朝寝宫门外看了一眼,张口叫道:“顺喜!”
“在!”
大门外立刻传来答应声。顺喜从门侧探进头来,眨巴着一双晶莹透亮的小眼睛问:“小畹姑娘有何差遣?”
顺喜虽比小畹年长好几岁,但他从不以此自大,反而由衷地佩服小畹的沉稳与练达,在小畹面前,从来都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
小畹招手叫他进来,问道:“适才在朝堂之上,大臣们是不是还议论过别的事情啊?”
顺喜抓了抓头皮,想了一想,说:“太后娘娘只让顺喜去看皇上在大殿上的表现,别的事情我都没在意啊。”
这个太监顺喜生得五短身材,团圆脸,一双黑亮的小眼睛和一对元宝耳朵。他比御风进宫的时间还早,从打御风住进锦华宫第一天起,顺喜就开始侍侯御风,十分踏实可靠。后来更成为御风手下那些探子的头儿,鞍前马后,没少替御风办事。虽说人不是特别机灵,但有个本事,他的记性出奇的好,总能把听到的各色消息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御风。
“蠢材!”小畹咬牙骂道。
……本章完结,下一章“ 珠帘不卷度沉烟——之决断”↓↓↓更精彩哦!